正文 走出“絕望島”(1 / 2)

走出“絕望島”

聽樂記

作者:施雪鈞 李建林

“現代魯濱遜”——王西麟,從離群索居的“絕望島”走了出來。2015年6月11日,中國交響樂團在北京音樂廳上演了“龍聲華韻——王西麟作品專場音樂會”。這樣的機會,王西麟等了整整十年。

自2000年來,這位有思想、有個性、有創造、有深度的音樂大師,被一股看不見、摸不著的“寒流”所“冰封”。多年來,沒有一個朋友,也沒有一個電話,孤獨難捱,在可怕的岑寂中,他幾近精神崩潰。但令人驚詫的是,年近八十的王西麟卻並沒有被逆境擊倒,冰層下,理性的激流依然洶湧激蕩,閃電般火焰樣的東西在燃燒,厄運反哺了他巨大的創作能量。冥冥之中,似乎有一隻無形的手,推著他一往直前。

通常,一個藝術家脫離、反叛主流文化,無異於是進入了一個隱形的“囚籠”。而王西麟則不然,過去三十多年來所經曆的磨難,使這位音樂大師的性格形成了二元逆反:在他剛烈偉岸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脆弱不安的心。有時一件小事,就會使他憤怒爆發,甚至是歇斯底裏。可在孤獨而又漫長的日子裏,他創造了一個“世界”,寫出一部又一部的交響作品。

藝術家的個性需要被理解和尊重,中國交響樂團團長關峽曾意味深長地對這位多產大師說,“你是一個以藝術為生命的人,支持你是我的義務和責任!”半年後,此話成真,“王西麟作品專場音樂會”出現在了中國交響樂團跨年度音樂季的節目冊中。

中國交響樂團對這場頗具份量的音樂會進行了認真的準備,樂團配以強大的編製,並請來了瑞士指揮家紐爾·斯菲爾特埃曼,以及活躍在樂壇一線、首演該作的鋼琴家陳薩,上演了王西麟富有激情和閃光點、具有代表意義的三部現代音樂作品:《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和《鋼琴協奏曲》。其中,《第四交響曲》和《鋼琴協奏曲》為西方聽眾廣為接受,維也納音樂節總監Schlee 先生評論說:“王西麟的多部交響曲都非常特殊,非同尋常,嚴肅緊張,這些作品每一個瞬間都扣人心弦,尤其是《第五交響曲》,深深地打動了我。這部作品有令人折服的魅力效果,色彩旋律線條通過音塊的變化非常有原創性。作品通過圍繞音調旋律的變化,展示了他的光輝……”

這是中國原創交響作品的巨大進步。以往,西方的音樂家在中國的旋律和節奏中,發現的隻是東方色彩和異國情調;然而,在王西麟的音樂中,他們聽到了豐富多彩、性格鮮明、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東方。王西麟的交響樂語言,音樂民族色彩表現明確,山西上黨梆子等戲劇元素是它的淵源。曾出版過莫紮特、貝多芬、瓦格納樂譜的世界老牌音樂出版商——德國索特公司總裁聽了王西麟的所有作品後,深知王西麟在當代國際交響樂領域的價值,在持續追蹤三年後,終於在2014年與王西麟簽約,令他成為其麾下最新簽約的唯一一位中國作曲家。

這台名團、名家、名作音樂會,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也是這麼多年來,作曲家對自己作品的專場音樂會最為滿意的一次。

盡管音樂圈內同行、名家幾近“集體缺席”,但卻難掩音樂會釋放的熱度和光彩,樂迷聽眾所爆發出的熱情在國內實屬罕見,上座率也破天荒地突破九成;來自海南、長春、太原、廣州、上海、山東、美國等地的諸多海內外樂迷,都自掏腰包,早早訂好票,專程飛來北京聆聽這場“饕餮盛宴”。美國研究王西麟作品的學者約翰·羅伯特教授聞訊後,專程從美國飛來,一下飛機就出現在彩排現場,晚上接著聽音樂會。在中國,隻有外國頂級樂團到訪,才有如此待遇。

音樂會現場罕有地安靜,聽眾們顯然被表現人類悲劇命運的音樂所俘獲,他們的心,在悲劇性的音樂中滌蕩起伏。

這不難理解,王西麟曾說:“我常常感覺惶惶不可終日,自卑且沒有自信心。這一輩子受整,沒有安全感,生活彌漫著恐懼感,長期以來造成了這種心理狀態,常常害怕突然有人來敲門抓我。盡管臉上看不見,可內心充滿了恐懼,半夜常常在驚夢中大叫,這種“文革”迫害後遺症已經數十年了!”這種磨難經曆,在音樂中,作曲家將其上升到關乎人類命運的高度。人們深切地感受到,一位富有天才的作曲家在受到壓製後,最終沒有低頭,而在音樂中表達了他的力量、尊嚴、獨特的個性以及無窮的悲傷。應該說,他用高度的藝術技巧手段,將人類心靈無言的痛楚轉換成曆史的音樂畫麵,立體地呈現給聽眾。近年來,他的音樂受到歐洲音樂界越來越多的高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