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就像是我的氧氣”(2 / 2)

除了演奏傳統曲目以外,齊默爾曼對室內樂以及新作品也充滿了熱情。“室內樂是古典音樂的皇冠,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可以擁有自己的室內樂團。一部協奏曲就好似一個大型的室內樂作品,溝通是關鍵。對於奏鳴曲而言,我常常覺得鋼琴猶如大的海浪,而小提琴就好像是衝浪者,鋼琴是最主要的。”

齊默爾曼也演奏了不少當代作品,特別是利蓋蒂的作品。“利蓋蒂非常睿智,他的興趣廣泛,對各個領域都頗為精通。我的太太是韓國人,他可以跟我的太太聊韓國文化。他是一位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很高要求的人。”

無論是傳統曲目還是當代曲目,齊默爾曼學習作品的方式是一樣的。他會仔細地研究樂譜,並找來作曲家的自傳閱讀。他說,作曲家的自傳能讓他真實、深入地了解作曲家,從而更理解作曲家的創作。“有些作品,在演奏到一定程度後,你就想先與它保持一點距離,”齊默爾曼說道,“但不是那些經典作品。關鍵是,不要過度重複相同的曲目。聽眾一下子就能聽出你對這首曲子已經沒有新鮮感了,這是很危險的。”

唯一的例外,是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我已經演奏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至少兩百次了,但每次都會有不同的詮釋。二十三歲時,我第一次錄製這首曲子,當時是十分浪漫的,如今越來越精粹了。除了這首作品以外,任何其他作品,包括勃拉姆斯,在連續演奏超過十次後,我都會覺得有點像吃了太多的蛋糕。”

勃拉姆斯小協,獨奏家與樂團的抗衡

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是齊默爾曼與德國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在中國巡演時即將演出的作品。這首曲子,他已經演奏了上百次,但每一次都會間隔一段時間。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齊默爾曼感覺如果演奏太多遍這首曲子,會像“吃了太多的蛋糕”?是否正如指揮漢斯·馮·彪羅所說,這首作品不是“為小提琴創作的”,而是為“對抗小提琴而創作的”?或者說,相比為小提琴作曲,勃拉姆斯對為樂團創作一首協奏曲更感興趣?

“它的樂團部分創作得太豐富了,小提琴很難與樂團抗衡,”齊默爾曼說道,“這首作品真是獨奏家與樂團的比賽,但這不影響它成為一首偉大的作品。勃拉姆斯是少數幾位率先將獨奏小提琴用恰當的方式融入發展聲部的,當時其他作曲家創作的小提琴聲部的旋律線條都很簡單,或隻是依賴華彩段。”

同時,齊默爾曼也坦陳道,由於勃拉姆斯不是演奏小提琴出身,所以這部作品並不是最適合小提琴來演奏。有趣的是,勃拉姆斯當時得到了傳奇小提琴家約瑟夫·約阿希姆的幫助。“也許作品中一半的獨奏部分都受到了約阿希姆的影響,甚至就是約阿希姆本人創作的,”齊默爾曼說道,“但小提琴部分並不如門德爾鬆或是貝多芬的協奏曲那般完美,這也許也是這部作品直到1920、1930年代才成為常規曲目的原因。”

“我並不想顯得傲慢,這是一部傑出的作品,隻是跟貝多芬的小協相比,它並未達到頂峰。就勃拉姆斯本人而言,也未達到他《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水平,那部作品是完美的。勃拉姆斯的一些室內樂作品也是讓人無法抗拒的。”

然而,這並不影響齊默爾曼重拾這部作品。“我發現演奏這部作品的關鍵在於製造出正確的聲音。”相信憑借齊默爾曼紮實的功底以及對作曲家和作品深入的研究,在指揮薩拉斯特的帶領下,他與德國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的演出不會讓中國的樂迷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