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有多久沒家宴(1 / 2)

家宴有溫暖,有親情,有和美,有祝福,有甜蜜溫馨,有孝心和敬愛。家宴承載著闔家幸福美滿;家宴團圓著子孫和睦與歡樂。春節家宴更要體現出“健康第一”的生活新理念。

中國人最不擅長的就是表達,越是親近之人越是隻言片語,唯有以食的名義,大家聚集在一起相擁、絮語、舉箸把盞、家長裏短,於父母於親人才是一種圓滿。“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過年的前一夜要吃團圓飯,離家在外的遊子不遠千裏萬裏都會趕回來,全家老少圍坐一起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家宴就是這樣一種充滿溫情、傳統喜慶的聚會方式。

提到家宴,不由想起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其筆下複雜的故事就是伴隨著一場場家宴開始的。紅樓家宴絕不僅僅是吃飯、行禮、送禮、看戲、賞花、喝茶,其場麵熱鬧,規矩排場耗費之大,難以想象:“自正月初八日,就有太監出來先看方向:何處更衣,何處燕坐(意“安坐”),何處受禮,何處開宴,何處退息。又有巡察地方總理關防太監等,帶了許多小太監出來,各處關防,擋圍幕,指示賈宅人員何處退,何處跪,何處進膳,何處啟事,種種儀注不一。外麵又有工部官員並五城兵備道打掃街道,攆逐閑人。賈赦等督率匠人紮花燈煙火之類,至十四日,俱已停妥。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

當然,我們今天談到的家宴不同於紅樓家宴,沒有過多的繁文縟節。簡而言之,過年了,回家吃飯。 “不管你離家多麼遠,回家吃飯,媽媽捧著碗。”“回家吃飯回家吃飯 ,這是媽媽真摯的呼喚, 回家吃飯回家吃飯, 一年又一年 ,為了家團圓”。 歌手龐龍一曲《回家吃飯》道出無數遊子的心聲。

今天的家宴,更是一種愛的表達,為了愛和心底的溫暖,我們拋開整天的步履匆匆,拋開做不完的工作,安靜地在廚房,將炒鍋置於火上,備料,洗、切,等待,每一道菜都集中精力,用心琢磨。也許成年的你第一次嗅到這樣一種屬於煙火屬於家庭屬於親情的特別味道。

今年30歲的小雯,在一家國企從事文秘工作。她認為家宴要考慮到家庭成員的不同飲食喜好,在吃什麼怎麼吃上多動一番腦筋,也就是要結合他們各自的身體狀況來安排。

媽媽是多年高血壓患者,小雯特意為她設計了一道菜——芹菜炒肉絲。我們知道芹菜味甘、苦、性涼、具有平肝清熱,祛風利濕,潤肺止咳、降低血壓、健腦鎮靜等功效。

爸爸很愛吸煙,小雯為他備了潤肺銀耳羹。先將銀耳放入盆內,以溫水浸泡30分鍾,加水煎熬1小時,然後加入冰糖,直至銀耳燉爛為止。

《人人健康》雜誌建議您根據自己家庭成員不同的飲食喜好,安排適合自家的團圓飯。在選料配菜上要葷素相配,冷,熱,小吃兼顧。冷菜清淡不膩,可佐酒。熱菜中既要有軟熟、細嫩之菜,也要有香脆類的油炸食物。菜肴的色澤宜紅、白、綠、黃相映,體現喜迎新春的情趣;口味既有甜、鹹,又有酸、辣,搭配合理,吃起來才滋味無窮。

上菜程序亦有講究,前人曾有總結:“鹹者宜先,淡者宜後;濃者宜先,薄者宜後;無湯者宜先,有湯者宜後。”一般應先上涼菜後上熱菜,炒菜中要鹹的先上,其鮮鹹突出,能開胃,刺激食欲;油炸、甜食類可在中間或上大菜之前上,因先吃油炸、甜食易使人肚飽和倒胃;酸、淡湯菜應放在最後,既可醒酒,也可解膩;小吃安排在飯後,以取特色風味調整味覺,增加口感。

春節家宴南北風俗

家宴裏排第一位的年夜飯名堂多且南北各地風俗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麵、元宵等,都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