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是對舊秩序的顛覆,改革更是對利益的重新調整。王安石的改革舉措就像一枚枚重磅炸彈,炸得那個時代文人士大夫們頭暈目眩。從變法推行開始,反對的聲音就絡繹不絕。麵對一片討伐聲,孤軍奮戰的王安石堅持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變法運動表現了王安石思想的獨立,致力於“經世致用”的實踐精神,以及他的過人膽識。
王安石的新法持續了7年,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最終卻失敗了。得知新法被廢罷後,獨居南京的王安石病情日益加重,不久就孤憤而死。在去世幾天之後,王安石遺體才被他的弟弟王安國發現。此後的大宋王朝,再也沒有時代的強音,再也沒有振興的呐喊了。王安石去世41年後,北宋滅亡。
王安石變法,讓當時的大宋受益匪淺,但自己卻因變法而聲名狼藉,給他帶來了千年爭議。不論如何,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值得尊重。就如他的《浪淘沙令》一詞所敘述的那樣:“伊呂兩衰翁,曆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隻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江寧城外,長江無語東流,凋謝的是歲月,但王安石那文人的高尚品格依然萬古長青。
王安石一生為官清廉,沒有私敵,就連他的政敵都不得不承認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無一汙點”,典型的好人一個。如果不是做一個改革家,單單是文人,王安石的名字也會名留史冊。作為文化大家,退居南京的王安石並不孤獨。他高尚的道德與傑出的文采,讓許多文人墨客紛至遝來,歌詠唱和。
一次蘇軾路過江寧,王安石身穿粗布衣服,騎著毛驢到江邊迎接。比他小16歲的蘇軾向他行禮說:“軾今日以野服見大丞相。”王安石笑著說:“禮豈為我輩設哉!”兩人相伴,論文說佛,同遊鍾山,賦詩相和。笑談間,王安石的《南鄉子》一詞便噴薄而出:“自古帝王州,鬱鬱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繞水恣行遊,上盡層城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南京是王安石喜歡的城市,他也把更多的感情投入這塊土地,他的許多詩詞文章寫就於南京。在存世的1600多首王安石詩歌中,有500多首是在金陵完成的。他的詞多數也在罷相隱居金陵時所作。如他的《菩薩蠻》一文:“數家茅屋閑臨水,輕衫短帽垂楊裏。今日是何朝?看餘度石橋。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是隱居半山園所寫之詞,描繪出淡泊寧靜的生活環境,也點出了詩人擺脫宦海遠離塵世的村野情趣,渲染了王安石安然閑適的生活態度和孤介傲岸、超塵拔俗的耿直人格。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係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王安石的著作極為豐富,他的文學作品中閃爍著奪目的政治光彩。其散文長於說理,言簡意深,筆力雄健,見識超群;詩詞則遒勁清新,豪氣縱橫,對宋初形式主義的文風是有力的衝擊,對豪放派詩詞有直接影響。
王安石一生的最大誌向並非詩詞文章,而是政治改革。他對作詞持輕視態度,曾嘲笑晏殊:“為宰相而作小詞,可乎?”因此,王安石存詞較少,隻有20餘篇,但還是留下了《桂枝香(金陵懷古)》這樣意境開闊、風骨凜然的經典名篇: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裏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責任編輯 王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