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安石 繞水恣行遊,上盡層城更上樓(1 / 2)

王安石 繞水恣行遊,上盡層城更上樓

國學

作者:孫聚成

一場綿綿春雨,南京便浸潤在淡淡的煙雲中。大江東去,鍾山巍峨,如一幅靜默淡雅的山水畫卷。

鍾山腳下,王安石靜靜地佇立在他修葺完畢的半山園內,風吹過,絲絲雨意縈繞著他的白發。天色漸晚,牆角邊疏落的幾株梅花,讓半山園顯得更為孤寂蒼涼。

擔任宰相,被罷相;再次擔任,再一次被罷相。在一片聲討中,從京城回到南京,回到自己曾經擔任江寧知府的故地,王安石感覺到一種寧靜和親切的同時,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感慨和無奈。

回到南京後,王安石在府城東門和鍾山之間結廬築屋,“所居之地,四無人家,其宅但庇風雨,又不設垣牆,望之若逆旅之舍”,取名“半山園”。此後很多年,王安石便在南京過著他的半隱居生活,潛心於學術,聚徒講學。

處江湖之遠,居偏僻之所,王安石最喜歡的是登高遠眺,他的目光總是投向遠方,他的心中總在牽掛天下蒼生。

半山園邊,庭前花開花落,飄落的是春色,但王安石那為國擔憂的忠誠沒有絲毫減弱。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撫州臨川人,21歲考中進士,先後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群牧判官,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常州府知府,提點江東刑獄,三司度支判官,知製誥等職。

雖躋身官場,但從不鑽營,王安石更喜歡的是坦蕩安然地做一名地方官。從中第開始,直到46歲位居宰相推行變法為止,他多次拒絕朝廷授予高位之意,對入朝為官的誘惑毫無所動,長期留在做具體工作或地方官的任上,從縣令一路做到太守。

做富民強國的大事,做有利天下蒼生的大事,而不是做大官。在地方官任上,王安石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的各種創新實踐也大獲成功,深受百姓愛戴,成為具有崇高官聲與民望的地方官。其間,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組織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農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他改革學校,對教學內容進行革新;他實驗推行農民貸款之法,也就是後來的青苗法的雛形,在青黃不接時,將官庫中的儲糧低息貸給農戶,解決百姓度荒困難。

王安石骨子裏有一種高貴精神,他沒有別人那種強烈的升官欲望,而是以儒家的道德觀嚴格要求自己,淡泊物欲,不以金錢縈心,不為名利牽絆。王安石的率真和性情,在他的《清平樂》一詞中可見一斑:“雲垂平野。掩映竹籬茅舍。闃寂幽居實瀟灑。是處綠嬌紅冶。丈夫運用堂堂。且莫五角六張。若有一卮芳酒,逍遙自在無妨。”

鍾山之上,天空雲卷雲舒,流逝的是時間,但王安石那拗宰相的錚錚鐵骨沒有些許褪色。

才華出眾的王安石,性格獨特。他為人剛正,處事敢於堅持己見,百折不撓,人稱“拗相公”。他曾經在包拯手下擔任群牧司判官,有一次,群牧司衙門裏的牡丹花盛開,包公置酒賞花,眾人輪番敬酒,興致甚高。在包公勸酒時,他不管包公如何勸,始終滴酒不沾,硬是不給自己長官麵子。

這就是王安石的性格,從不逢場作戲,隨波逐流。

48歲那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當時的大宋,社會危機四伏,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交織在一起,國家越來越衰弱。推行政治變革,扭轉積弱的局麵,是當時許多有識之士的共同看法。數十年來,幾乎每個正直官員都會提出治理“三冗”的主張,並且想方設法減輕“三冗”給國家帶來的危害。可仁人誌士前仆後繼地呼籲、爭論、諫勸,“三冗”問題非但未見解決,反而越鬧越凶,幾乎成為國家政治的一個死結。

才華超群的王安石不屑於重彈治理“三冗”老調。他深深知道重彈老調沒用,隻能尋找新路。王安石提出的變法內容,有“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將兵法”、“保甲法”、“市易法”、“農田水利法”及教育和科舉製度的改革等等。其核心內容隻有兩條:青苗法、市易法。就是政府充當銀行的角色,貸款給群眾擴大再生產。青苗法就是政府貸錢或者種子給農民,收獲後再償還;市易法相似,就是貸款給小商小販們,然後還有國家調控市場等常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