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仲勳同誌對陝北烈士的關懷
鉤沉
作者:張策 秋同
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中共八大代表,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大特邀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張策,是一位飽經風霜的革命老人。
張策1927年在陝西關中地區三原縣讀中學時,接受馬克思主義,參加進步學生組織,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學生運動。當地國民黨反動勢力破壞學生組織、抓捕進步學生,他和一批“鬧事”的進步學生被迫逃離學校和家鄉,脫險後分別投奔中共陝北地下黨的遊擊隊,從此開始了職業革命生涯。以劉誌丹等為主要領導的陝北紅軍成立後,張策與習仲勳等分別擔任紅軍的重要幹部,並參加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創建工作,與劉誌丹並肩戰鬥,出生入死,走過了艱苦卓絕的紅色曆程。
我曾在張策身邊工作,聽他講述許多陝北紅軍的故事,可歌可泣,深受感染,至今難忘。而今,張策已經追隨戰友與青山為伴,我想把他當年口述給我的一段陝北紅軍地下交通站的革命曆史故事整理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一些陝北紅軍的事情,以示紀念。
堅持抗日 獻身革命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陝北紅軍在陝甘邊地區堅持遊擊戰爭。張策兼任根據地白區工作部部長,習仲勳負責另外一方麵的地下黨工作,他們直接向劉誌丹負責並報告工作,形成陝北紅軍白區工作和隱蔽戰線專門工作班子,誓言:“單線聯絡,準備犧牲”。張策曾經在甘肅隴東地區創建南梁根據地,對那一帶情況比較熟悉。陝北紅軍在通往各根據地周邊秘密建立了多個地下交通站,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南梁地區的一個交通站。
西北黃土高原生態荒涼,地勢起伏,華池一帶土地貧瘠,溝壑縱橫,老百姓過著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貧苦日子。這片不起眼的地方,卻是通往陝北深處的交通要道,也是國民黨統治薄弱地區。陝北紅軍派遣一名姓馬的中共黨員來這裏秘密建立地下交通站,以販賣馬匹為掩護,為紅軍搜集情報,籌集經費,護送過往紅區與白區之間的黨內同誌。交通站設在一口窯洞裏,平時窯裏窯外進行牲口交易,生意紅火,賺的銀元都用來資助過往同誌。窯洞不遠有條小河,對岸有個村莊,當地老百姓都把姓馬的同誌叫“馬販子”。“馬販子”機智勇敢,接濟窮人,和村裏人關係融洽,地下鬥爭經驗豐富,多次遇到來自敵人的危險都能化險為夷。“馬販子”的地下交通站為陝北紅軍辦了很多事,工作卓有成效。
“馬販子”年齡也不小了,應該娶妻生子,以便於隱蔽身份。於是他通過過往商人花錢從遠處山區買來一個媳婦。這個女子貧苦人家出身,從小失去父母,為了活下來,被表親賣給了偏遠山區一戶人家,在窮鄉僻壤山溝裏長大,性格堅韌,吃苦耐勞,長相俊俏可人。“馬販子”在村裏蓋房娶妻,婚後小兩口恩恩愛愛,新媳婦扶持丈夫無微不至,每天做飯送到窯上,力所能及幫助做些雜務,招呼客商。“馬販子”夫妻倆還經常與敵人巧妙周旋,拚死相救我黨過往人員。這個西北農村女子恪守婦德,從不過問丈夫生意上的事,一直不知道丈夫是中共地下工作者。可惜,天有不測風雲,連續陰雨天又遇上山洪,夜裏窯洞突然塌了,“馬販子”被坍塌的土方埋在裏麵,壯烈犧牲,有個小夥計也沒了蹤跡,可能被山洪卷走死了。這時華池一帶時局已發生變化,國民黨地方反動勢力加緊了對陝北紅軍的進攻和封鎖,紅軍經常在戰略轉移中與敵人浴血奮戰,一些地下交通站被敵人破壞,一些不同層級的我黨“線人”犧牲在戰場上,“馬販子”的地下交通站從此與組織失去聯係。白色恐怖籠罩在這一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