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昌銀:綿薄之力報家鄉
山裏山外貴州人
作者:姚源清
他小學沒有畢業,卻能講一口流利英語;他出生在黔東南貧瘠的大山中,卻管理著資產過億的深圳聯明空調設備公司;他今年才38歲,反哺家鄉的事跡卻早已街知巷聞。
在他的帶領和幫助下,劍河縣敏洞鄉敏洞村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先後脫貧致富,或回家辦廠,或修起了一棟棟漂亮的新樓。經他牽線搭橋,敏洞鄉三所小學獲得近200萬元捐助。
2007年,他被共青團黔東南州委授予“春暉使者”稱號。麵對榮譽,彭昌銀,這個淳樸的侗家漢子說:“對於家鄉,我隻是盡了綿薄之力。”
一個改變命運的決定
和大多數農村孩子一樣,彭昌銀從小經曆坎坷,貧寒的家境讓他直到11歲才得以上學。然而因為兄弟姊妹多,排行第二的他在刻苦學習之餘,不僅要和哥哥一起照看下麵的4個弟妹,還得幫父母分擔家裏的農活,從喂豬放牛、砍柴割草到耕種收割,一樣都沒落下。敏洞連綿的大山培育了他堅強的性格,到小學四年級時,彭昌銀已經是熟諳農事的壯實後生了。
由於人口多且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青黃不接的歲月裏,家裏隻能靠少許麥子和玉米充饑,兄妹幾個也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為此,母親常常背著家人暗自流淚。看著父母日漸憔悴,彭昌銀暗暗著急,小小年紀的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不讀書了,要替家裏掙錢!
也就是這年,彭昌銀了解到本村有人在50公裏外的白道鄉修公路,每月能有40元的收入,他沒經過父母同意便毅然離開自己眷戀的學校,背井離鄉,開鑿公路,一幹就是3年……
1993年,隨著“南下”打工潮流的盛行,劍河縣內一些有想法的年輕人陸續到廣東謀求生計。彭昌銀也決定出去闖一闖。重陽節這天清晨,他懷揣僅有的49元,匆匆告別了父母。
這一年,彭昌銀18歲。
在去與留之間
經曆了兩天一夜的奔波之後,彭昌銀下火車來到了廣州。然而,這座繁華的城市並沒有為他帶來驚喜。因為沒有知識技能,他四處求職屢屢碰壁。半個月過去了,工作還沒找到,彭昌銀身上的錢反倒花得精光。
總算老天眷顧,幾經周折,在一位老鄉的介紹下,彭昌銀來到東莞一家港資企業種菜。對於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彭昌銀不敢有絲毫懈怠。本著山裏人的勤勞和誠懇,彭昌銀第一個月掙到了160元的工資,同時也贏得了老總的欣賞。9個月後,他被推薦到了深圳龍崗區坪山鎮的一家港資工廠。
這是一份生產通風管道的工作。能夠接觸到新的事物,彭昌銀感到無比高興,因而工作更加賣力。隨著深圳經濟的飛速發展,這間的工廠規模越來越大,產品供不應求。彭昌銀把家鄉的幾個兄弟招納進來,幫工廠解決了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而他也因出色的工作表現,被老板提升為帶班管理員。
1996年底,由於經營策略失當,工廠貨物積壓,大量產品銷售不出去。因為發不起工資,同事們紛紛離去。自己是去是留?這個難題讓彭昌銀心底泛起了一層漣漪。想到老板對自己的信任,他決定堅守到底,“困難隻是暫時的,隻要一天有三餐,我也不會離開。”最後,在彭昌銀的堅持和說服下,幾個老家的兄弟也一起留了下來。
為了打開產品的銷售市場,彭昌銀還主動向領導和同行請教銷售和管理方法。那段時間裏,彭昌銀白天東奔西走地跑業務,晚上逐字逐句地學習粵語和英語。沒有足夠的資料,他就一邊聽著英文歌曲一邊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