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餡料營養混搭粽子吃出健康(1 / 2)

餡料營養混搭粽子吃出健康

健康生活

作者:馮曉慧

端午節即將來臨,各式粽子搶“鮮”登場。這邊廂傳統的肉粽、豆沙粽、紅棗粽引得中老年族群大快朵頤,那邊廂各種推陳出新的冰淇淋粽、水果粽、海鮮粽也紛紛上架成了“創意新寵”。粽子雖然好吃,卻不能貪嘴。由於其本身就有高脂肪、高糖分的特點,一旦過食輕則可誘發反酸、腹脹等消化不良症狀,重則會引起胃炎、胃潰瘍、急性膽囊炎甚至胰腺炎。那麼,粽子究竟如何能吃得健康、吃出營養呢?

粽子又稱“角黍”、“筒粽”,是端午節的傳統節日食品。

一般來說,粽子多是以竹葉、蘆葦葉或荷葉為皮,糯米為粽體,配合肉、豆沙、蜜棗等不同餡料。如果從食品營養學的角度來看,粽子這樣的組成其實非常合理,也頗為健康。因為粽葉不僅能帶來清香,還能提供一些多酚、黃酮類物質和鉀元素,這些營養物質會在蒸煮過程中逐漸進入糯米內,人體食用後可以起到降血壓和利水的功效,還有利於提高人體的抗氧化能力。

而從中醫角度來看,蘆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則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而糯米性溫,可以起到溫補脾胃、補中益氣之效,趁熱吃暖胃效果更好,特別有益於脾胃虛寒的人群。

切莫把粽子當作早餐或夜宵

既然糯米有滋補脾胃之功,為何有些人吃了反而會產生不消化、胃脹難受的感覺呢?

這主要是因為糯米本身黏度很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食用過量後就容易造成胃酸過多、腹脹或肚子悶痛等消化不良症狀。再加上不少商家為追求口味,在餡料中加入了過量的油脂、肉和蛋黃等,脾胃不適的症狀自然會更加明顯。

因此,要提醒那些平日裏胃腸功能就不怎麼好的人,如果要吃粽子,最好在兩餐之間吃,而且要適量,不能因為好吃就吃太多。如果做不到在餐間吃,那就把粽子放在中午吃更合適,千萬不要把粽子當作早餐或夜宵。這是因為,早上起床後和晚上臨睡前,胃腸蠕動都要比白天慢得多,沒有來得及消化的粽子如果停留在胃中,就更易引起積滯,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本身曾有慢性胃病、胃潰瘍的患者舊病複發,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消化道出血的大問題,嚴重損害健康。

“冰淇淋”粽子,時尚卻傷胃

相比傳統粽子,目前粽子市場上的新寵——“冰淇淋”粽子因其外形新鮮時尚、口感也好,所以特別受到年輕人的偏愛。但冰淇淋做成的粽子其本質還是冷食,而端午期間尚未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夏天,氣溫也時常冷熱不定,如果因為一時貪嘴而吃了太多的冰品,不要說那些體質虛寒者或本來就有基礎腸胃疾病者,就連身體很好的人都會覺得腸胃不舒服。而對於糯米和冰淇淋組合在一起的花樣粽由於偏涼、偏膩,不易消化,所以更加應該少吃,尤其是兒童及老年人。

粽子放越久,營養流失越多

買粽子時千萬別忽略“營養成分表”和保質期。據悉,按照國家食品行業新規,除了散裝粽外,一般超市販售的袋裝、禮盒裝粽子都會在包裝上明顯標注其營養成分表。購買時應注意選擇熱量、脂肪含量和糖分相對較低的粽子。還要注意的是,營養成分表上注明的是每100克的含量,而非一個粽子的含量,對於那些有計算熱量需求的人比如糖尿病患者、單純性肥胖患者,都應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