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乃大漆髹飾技藝之發祥地,其傳統漆藝曆經至少七千餘年的發展演變,曆代能工巧匠以其無與倫比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了極其豐富的漆工藝技巧,僅明代黃成《髹飾錄》所載,中國古代大漆髹飾技藝就有十四類一百餘種之多。在漆文化的曆史長河中,漆藝的創造代有新意、永無止境。然而漆藝的製作中心卻不斷興衰更替,一個中心衰落,另一個中心又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漸次崛起。而各中心之間的曆時性連接與共時性演變,自然而然彙聚成漆文化“源流”的洋洋大觀,其綿延至今川流不息的重要動力,是漆藝潛在的無限可能性(這可能性包括材料性能的發揮、工藝的豐富巧贍與審美眼界的拓展),就潛藏在各地的漆文化“源流”中。本屆展覽不可能全麵呈現古往今來“漆藝”、“漆技”、“漆語”的各類形態,隻能在第一單元“楚韻·漢魂”中以湖北漆藝(楚漆器髹飾技藝)、山西漆藝(雲雕工藝)、福建漆藝(脫胎工藝)之當今的曆史傳承為代表,有選擇性地展示漆藝“元語言”的某些本性特質,以引發關於當今漆藝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思考。此處之“楚韻”乃荊楚漆藝古韻,而“漢魂”則不僅是指高峰之時的漢代漆藝,亦泛指與漢代漆藝一脈相承的中華漆藝之華夏精神。我們希望借此豐富觀眾對中國傳統漆藝的認知與想象,並激活我們淡忘的文化記憶。
“源”的第二單元“母語·流變”展示各國漆藝高等教育的現狀和成果。
眾所周知,盡管最早列入我國高等教育學科目錄的是傳統的漆藝,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漆藝從民間登入高校殿堂,其實我們缺乏清晰完整的傳承轉移計劃,也未能在自生自滅、瀕臨消亡的漆藝之“前現代”最差狀態時進行搶救性的保護轉移。以中國幅員之廣、地域差異之大,加之對漆藝田野考察和“轉移”工作的不平衡所造成的疏離與異化,使人們對漆文化“源流”有了不同的理解與傳承,於是有了不同的研究對象和學科基礎。這是我們選擇中國美術學院、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和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的漆藝、漆畫專業為我們進行教學現狀和成果展示的重要原因。在中國漆藝現代化的兩大進程中,同屬東方漆文化圈的其他國家的漆藝傳承是我們可以借鑒的鏡子。從華夏發源遍布四方的大漆工藝,自然形成了以東方漆文化圈為主體的“母語”傳統,我們邀請日本、韓國開設漆藝專業的高校,如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日本金澤美術工藝大學、韓國傳統文化大學,以展示各國漆藝高等教育的現狀和成果,以研究在高校的平台上如何把傳統的漆藝“母語”係統轉移傳承之後,又整合成一套可供文化再生、當代設計和藝術創造借鑒的方略。教育是根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也是我們設計“母語·流變”這一單元主題的初衷。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