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追遠履新
三官殿
作者:皮道堅
一
與首屆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之學術主題“大漆世界——材質·方法·精神”的藝術學、美學立場相比較,第二屆漆藝三年展的學術主題“大漆世界——源·流”似乎更帶曆史學傾向,僅從字麵上理解容易給人這樣的印象:首屆展覽與當下藝術實踐關係密切,它強調一種立足東方文化傳統、麵對世界多元文化的自主創造精神以及與之相關的方法論思考;而對“源”與“流”的梳理令本屆展覽更具學科意義,至少會讓人感到展覽將會是一種漆藝學科意義上的呈現。如此解讀當然不無道理,本屆展覽也確有如此構想,亦即:從漆藝語言的角度,組織各種不同風格、樣式的古今中外優秀漆藝創作來向觀眾展示以天然大漆為物質媒介的東方古老漆藝的“元語言”特質,以及這種特質的現代流變。“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作為一個國際性的當代漆藝交流平台,其宗旨不僅是順應經濟與技術全球化的國際潮流,使漆藝這一東方傳統藝術媒介與方式的當代性,呈現更具國際化意義,吸引世界各國文化界有識之士的關注與思考;更在於“推動當代漆藝的學科教育,以及漆藝多向度和跨領域產業化發展,讓漆藝重回我們的日常生活,從而使新漆藝走向國際藝術舞台”。因此從漆藝的“元語言”也就是漆藝“母語”出發,梳理其漫長的曆史流變脈絡,尤其是中國漆藝,在上世紀下半葉開始的史無前例的兩大曆史進程即:從民間的工廠、作坊登堂入室進入高校,成為現代藝術教育的一門學科和從工藝美術轉換成現當代藝術觀念與價值判斷的一種表達方式,並以創作實例來呈現這一曆史流變脈絡,具有十分現實的文化意義。所謂“正本清源”,乃是通過對漆藝“元語言”本性特質的認知,展開對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思考”。而這一追源溯流的過程又是伴隨著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而展開的,亦即上述之對20世紀下半葉中國漆藝兩大曆史進程的梳理。
事實上,這種看似側重漆藝學科意義呈現的展覽,早已將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建構與重構包含其中了。
此處所謂“建構”指由回溯漆藝傳統、延續傳統文脈而自然生長的在地域文化的現代性;而“重構”則意味著現、當代漆藝創造對引進的、外來的現代性文化的解構與超越。從早前湖北美術館主辦的“造物與空間——中國當代漆藝學術提名展”之喚起新的文化感覺、營造新的精神空間、提示新的價值觀與精神追求;到首屆漆藝三年展“材質·方法·精神”之強調“大漆世界”獨特的方法論智慧、哲學思考與民族文化精神的差異性特質;再到本屆展覽“大漆世界——源·流”之回溯漆藝傳統,“正本清源”,通過對漆藝“元語言”本性特質的認知,展開對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思考”,是一個連續、漸進的由宏觀而微觀、由抽象而具體的學術推進過程。
二
也許在多數人看來,漆藝乃手工藝,但若將漆藝置於科技萬能、物質主義至上、拜金主義橫行、信息鋪天蓋地的當代文化大語境下考察,這一認識顯然是有局限性的。其局限性在於它無視了漆藝這一“手工藝”之最能反映人與自然親和關係的本性特質。從某種意義上說,漆藝的創作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創作漆藝作品的過程,就是人與自然交流、涵詠自然、品味人生的過程。這是一種良性的極有意義的互動。漆的材質內斂、含蓄,它的質感高貴、典雅,沉靜而溫和,與其它的藝術媒材及創作方式相比,漆藝的“手工性”更能讓人進入冥想的天空,讓心靈去除浮躁,尋得安寧,這與中國古人“澄懷觀道”的藝文精神一脈相承。作為國際性的當代漆藝交流平台,“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創辦伊始即誌在營造一個向未來敞開的“大漆世界”。它立足傳統,麵向未來,追遠履新是其永恒的精神追求。而被看作是“手工藝”的漆藝髹飾,即是這一精神追求的感知方式與表達方式。換言之,當代漆藝是一種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和媒材來進行的當下視覺創造,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思考;它延續傳統文脈,是中國當代藝術領域出現的自身而非西方性的“邊緣話語”,是傳統東方哲學思想的當下視覺呈現。而作為一種東方式的言說、感知方式,從距今七千餘年的河姆渡朱漆木碗開始、曆時性發展起來的豐富的大漆髹塗技藝,便是其獨具特色的“藝術語言”形態。由此形成了本屆漆藝三年展的出發點:對漆藝“元語言”本性特質的認知,這也即是本屆展覽架構的第一部分——“源”的主旨內容。它包括“楚韻·漢魂”與“母語·流變”兩個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