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展覽之第二部分——“流”的主題,意在梳理漆藝的當代脈絡,它包括“漆語·中生代”和“纖手·髹飾”兩個分展。這兩個分展是本屆雙年展的主體部分。
以“漆語·中生代”為第二部分“流”的學術主題,乃是因為中國漆藝界的40後直至70後出生的“中生代”漆藝家們的創作,彙聚了諸多中國當代漆藝的學術焦點。從上世紀80年代的現代漆畫運動以來,“中生代”是中國當代漆藝的創作、研究、教學和交流的中堅力量。事實上進入新時期的中國漆藝界,其每一個學術焦點的背後都有著文化思潮的根源,人們能從每一階段不同作品中的執著追求與創新精神感受到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各種藝術潮流對漆藝家們藝術觀、價值觀和表達方式的深刻影響;並讀出這些“中生代”漆藝家們在歐風美雨等各種思潮與楚韻漢魂等傳統文脈、資源的不斷交彙激蕩中耐人尋味的藝術創作路向和內心深處的“潛流”。如何使漆藝從唯美的、故步自封的圈子中走出,走向思想的反省和文化的批判,讓漆藝從工藝美術轉換成當代藝術的一種表達方式,這裏的關鍵是媒材演繹背後的思想者素質,它所麵對的是往各個可能的方向探索的文化再生。中國當代漆藝的現代性建構就是一個不斷地與各種思潮交融、激蕩、辨析與梳理的過程。圖式語言、材料實驗、書寫性、意象化,乃至圖像的挪用與觀念的表達等等,都先後成為“中生代”漆語所關注的時代性課題。如果說“不可替代性”是我們觀察漆語言現代形態的重要切入點,那麼麵對漆語言觀念的現代性,我們體察的是作者的知識結構、文化自覺、誌趣眼界與人文關懷……,形式與觀念並非清晰的二元結構,觀念表達的方式或者說藝術的方法論是“中生代”漆語表達的突破口。對於漆藝來說,材料即是生命線,因而,漆藝的當代性必須是在保證傳統用材的前提下進行的創新,材料的美感和作品的當代思想表達必須和諧交融。本單元之主題“流”的立意,乃從兩大現代性進程的角度梳理中國漆藝界“中生代”藝術實踐的曆史脈絡,從“漆語·中生代”的作品中感受當代漆藝的悠久源流。它所希望揭示的正是漆語言所承載的觀念現代性,展出作品包括漆造物、漆空間、漆平麵、漆工藝諸多形態,不強調平麵、立體、空間概念上的劃分,而突出空間形態和立體造型的大漆藝術特色。應該說參展的29位藝術家的一百二十多件作品,既有傳統的文化深度,又有當代的思想廣度,體現了從“漆母語”出發的發散性思維,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當代漆藝的百舸爭流景象,是國際漆藝三年展連接當代的一個開端。
女性漆藝家眾多是中外漆藝界共有的現象。漆藝是個極具禪意的造物過程,漆藝工作室尤有一種禪定修行的氛圍,經過嚴謹漆工訓練的纖纖素手在此使飄忽不定的靈感慢慢凝聚成形。漫長的髹飾過程尤其適合沉靜、淡定、內斂的女性參與,這或許是世界範圍沉湎於手工和天然造物的女性藝術家特別多的原因之一,正因為女性的敏感直覺與情感世界使她們的漆藝表達有著明顯不同於男性漆藝表達的藝術特質。
本屆三年展首次策劃的“纖手·髹飾”展覽,意在為中外女漆藝家提供一個特別的展示空間,觀察不同文化背景和秉性迥異的女性,其同樣敏感的直覺如何“各美其美”,體會女漆藝家們麵對東方與西方、男性與女性、主流與邊緣、媒材與精神等諸多問題時的困惑與取舍,感知她們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相信“纖手·髹飾”所聚集的中外女漆藝家們的優秀作品,在展示“美人其美”的各各不同境界時,更能為我們創造冥想的空間,帶來清新的哲思氣息,讓我們感悟時光的流逝與生命的意義。
責任編輯吳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