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冷眼看“邊緣敘事”(2 / 2)

由是觀之,所謂“邊緣敘事”並非是一個具有固定所指、固定邊界的概念,而是一個具有濃厚相對主義價值指向的詩學觀點:“十七年”時期指向不同於現實主義的另類敘事;20世紀80年代,“邊緣敘事”是對文學傳統的顛覆;20世紀90年代,“邊緣敘事”是對文學傳統的解構。而新世紀以來,“邊緣敘事”則是對作家文化身份的界定。“邊緣敘事”所指的滑動,和“邊緣敘事”的自身特質相關。“邊緣敘事”是和中心敘事相對應的一個概念。而每個時代中心敘事的差異性,必然引起“邊緣敘事”的內涵發生變化。

從文學史的發展實際情況來看,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邊緣敘事”具有重要的文學史價值。《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紅豆》因其不同於“十七年”時期的文學規範,而具有重要價值。先鋒小說、女性主義文學,也都在文學史上具有相當的意義和價值。今天的草根敘事,豐富了文學史圖景,其價值和意義也被人們所看好。如此看來,“邊緣敘事”似乎成為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概念。

果真如此麼?

首先,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邊緣敘事”要義在於要確定一個“中心”,沒有中心自然沒有邊緣。然而,何為一個時代的文學中心?不同論者對中心的認定自然是不同的。上文對於中國當代“邊緣敘事”的曆史梳理,是把現實主義文學規範當做文學的“中心”來認定的。以“現實主義”作為話語背景,建立起了文學中心,確立了文學規範,以此為界,同時也確立了每個時代的“邊緣敘事”。就像“邊緣敘事”是相對主義詩學概念一樣,每個時代的文學中心話語何嚐不是相對主義的存在呢?因此,今天對於“邊緣敘事”的確立與描述之中,潛藏著要置現實主義於死地的快感。中國當代文學的“邊緣敘事”從文學規範、曆史意義、作家身份幾個方麵,在顛覆、解構現實主義。而現實主義是什麼?少有人沉思。實際上,從現實主義這個詩學概念誕生伊始,它本身就是開放的、變化著的。何為現實主義?伊恩·P·瓦特有著獨特的見解,他認為:“‘現實主義’一詞首次公開使用是1835年,它被作為一種美學表述方式,指稱倫勃朗繪畫的‘人的真實’,反對新古典主義畫派的‘詩的理想’;後來,它被杜朗蒂主編的雜誌《現實主義》1856年創刊號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學術語獻諸公眾”。這個術語後來又在福樓拜及其後續者那裏“用作‘理想主義’的反義詞”。通過對現實主義概念的梳理,伊恩·P·瓦特認為現實主義是一個曆史性的產物,是和當時的社會文化曆史緊密聯係在一起的,而不是個孤立的、普泛性的概念。的確,現實主義本身是一個發展的概念,社會生活的發展為現實主義的內涵提供了豐富的拓展空間。在和社會文化語境的對話中,現實主義拓展了自身的文化內涵和規定性。

既然現實主義是一個開放的詩學概念,那麼,那種畫地為牢、置現實主義於死地而後快的“邊緣敘事”還有多大意義呢?

責任編輯向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