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零七章:春節春聯(1 / 2)

過年是國人最重要的節日,無論你遠在萬裏之外還是在異國他鄉,過年了總會想方設法的回來和家人團聚。一年四季的忙碌、奔波,難道不是為了和家人團聚,幸福安康的生活嗎?

過年就是國人最幸福的時候。對於農村出生的孩子來說,過年了就意味著有新衣服,有壓歲錢,有好吃的糖果,有常年難道吃上的美味佳肴,當然還有無窮無盡的熱鬧。

過年的時候,無論你怎麼玩,無論你和多少狐朋狗友去溜達,無論你想出什麼新鮮的玩法,父母總是不會去催促你趕緊幹活,因為在這個時間點,即使有再多的農活也要放下,一般來說要等元宵節過後才會動土。

動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能隨隨便便就拿著鋤頭下地了,而是需要祭祀,需要五穀雜糧來祭祀先祖和各路大神。

當然,在過年的時候也要祭祀,祭祀是國人最為重要的生活習俗,無論城裏還是農村都有,隻是各個地方不盡相同,但大多大同小異。

過年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貼春聯。

陳實不會寫毛筆字,家裏也沒有人會寫,因此,他想找個人來寫對聯,不過,母親和父親拿出早就買好的對聯給他,說道:“早就準備好了,現在隻要有錢,什麼都買得到。”

陳實點頭笑了,然後趕緊注漿糊來貼春聯。這春聯也不知是誰想到的,各種各樣的都有,比如:立誌飛龍騰空起,創學彩鳳因雲翔。還有,泰運鴻開興隆宅,財源廣進昌盛家。等等,數之不盡,總之,一切好話都可以寫在春聯裏麵,什麼財源廣進啊!恭喜發財啊等等。

陳實在大門兩邊糊上漿糊,然後用站在凳子上,他提著對聯的上麵,李雅蓮和妹妹陳盈拉著下麵,一邊然後他一邊問兩人有沒有貼歪了。

小妹陳盈要推後好幾步才看清楚,她說道:“左邊點,右邊點。”不時的指點著。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對聯的兩邊都要互相對應。春聯以前為桃符,是華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誌。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餘亞飛《迎新歲》稱:“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傳統春聯是用毛筆書寫,但現在通常是在外用機器製作。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

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誌》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辛寅遜或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節,是中華民族“百節之首”。貼春聯貼春聯在中國曆史文明中,慶祝春節的習俗很多,至今在中國民間尤其是農村中保存最廣的習俗當是貼春聯和貼門神。貼春聯,是中國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豔。表達一家一戶對新年的美好願望,諸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之類;或與中華民族幹支紀年文化相關連,春聯中嵌有“鼠”、“牛”、“虎”、“兔”、 “龍” 、”蛇“、”馬“、”羊“等生肖物名,如“錦鯉飛身酬遠誌;祥羊跪乳感親恩”等;一些春聯還注意反映不同行業、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觀”。因此,認真研究春節時人們張貼的春聯,無疑是觀察民間風情的一個有意義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