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雅蓮家住了一宿,第二天中午,兩人就踏上返家的道路。
他們還要走昨天做過的路,從縣城開往威縣後才能走到陳實的家,因此,昨天剛走過的路,今天又要走一趟。縣城之間還沒有開通水泥路的畢竟是少數,可這兩個縣之間恰好是這少數中的少數,一路無話,很快到了威縣,除了加油外他們沒有絲毫停留。
從威縣到陳實家的路同樣沒有鋪上水泥和瀝青,不過,路麵倒是滿寬敞的,雖然有坑坑窪窪,但是畢竟是少數路段,多數路段還是略微平坦的,但是要爬山下山,穿山涉水,這是少不了的。西南的每一個縣都是這樣的道路,這種既非平原,又不是高原的路途很難走,交通最是複雜,這也是西南地區之所以貧困的原因。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因此,若是公路不通的話,西南別想走出一條富裕的道路來。不過,我們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陳實也很高興能趕上這樣的黃金時代。
路上行人稀少,偶爾有一個小賣部,就連鄉鎮也沒有像樣的門麵,除非是趕集,不然的話街道上可是非常清冷的。在西南這樣的農村地區,人口雖然不少,但是不集中,東邊山旮旯裏住著幾家,西邊峽穀裏住著幾家,平坦一點的土地也是這樣,東邊一塊,西邊一塊,多數是梯田,而且種植的都是抗旱型的植物,比如包穀和土豆,若是想要種植水稻,就要找一個好地方,能種植水稻的地方也不多,因為平坦的地區畢竟是少數,水雖然不少,但是多數是小溪,即使在大河邊上,那也因為地勢崎嶇,很難開墾種植的土地。
這也就形成了西南地區奇怪的風貌,若是用衛星來看西南地區的話,除了大山和河流外,就是在大山腳下東邊西邊稀稀拉拉的出現些住人的地區,一個村子不過百十戶人家,幾百個上千個人的村子也算是大村子了。
去往陳實家的路要翻過一座大山,而上山的路真的是十八彎,若是第一次來這裏的話,一定會被繞暈的,從天空看下去,這十八彎就像是盤曲的大腸,大腸的一頭是山腳下,通往峽穀,一頭在山上,從一個上頭路過,消失在另外的峽穀裏麵。
陳實驅車爬上山頭後,放眼望去,一個大峽穀就在眼前,而穿過這個大峽穀後就會出現一個小小的平原,在這裏被稱為壩子,陳實家就在這個壩子上,壩子上的土地平坦,可以種植水稻,不過因為缺少水源,因此全都種植玉米,壩子的四種是大山,東邊和北邊是懸崖岩石,隻有西邊和南邊是開墾出來的梯形土地,上麵大多是種植土豆。
陳實小時候經常爬山,不是爬東邊的懸崖割草就是去西邊的山上挖土豆,不過當時他年紀小,因此,反而覺得奇樂趣無窮,現在看來,爬這樣的山簡直就是要命,不但不安全,而且山上沒有什麼看頭,上山後還要幹苦活累活,爬山就消耗掉大部分的體力了,因此,一天下來,也做不了多少的農活。
這就是生存在這個村子裏的人的命,不過,現在大家都外出了,因此,年輕人很少在家,隻留下老人還堅持著原來的農活,但是,地裏莊家下麵卻長滿了雜草。
現在,因為陳實的重生,因此,這個壩子裏出現了變化,一個養殖場在壩子的邊上一個小荒坡前建立了起來,隻要進入壩子,第一眼就看見這個養殖場,若是再近一點,就能聽見雞鴨的叫聲,這也給這個寂靜的村子添加了一些額外的生機。
陳實和李雅蓮路過養殖場時停了下來,因為是第一次看見自家的養殖場,他們當然要趕緊下來看看。
養殖場的大門緊閉著,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過年的原因,裏麵沒有看到人,隻能聽見些雞鴨的叫聲,陳實敲了敲門,不一會兒,一個老人走了出來,他認出這是一個叔爺,陳實喊他,不過他卻略微遲疑,似乎不認識陳實。
陳實趕緊說道:“叔爺,是我,陳實,小石頭。”
老人略微遲疑,之後恍然大悟,笑起來道:“你回來了?這幾天還念叨著你什麼時候回來,沒有想到剛想到你,你就回來了。”
陳實抽煙給叔爺,問道:“就您老一個人看著養殖場?”
叔爺介紹道:“過年了,你舅舅和那個表哥都回家了,養殖場裏麵除了我之外還有幾個人,都是你嬸子伯娘,他們負責喂養雞鴨,撿蛋和打掃衛生,我負責看門。”
陳實點頭,又問了些情況,叔爺問他要不要進去看看,陳實說道:“我們是剛來,還沒有回家,等回家後再來瞧瞧,不急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