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娘說,趙一曼本姓李,長得矮小,大家平時也親昵地稱她“瘦李”。至今,在東北老根據地,還有許多關於“瘦李”的故事在流傳……
趙一曼受過良好的軍事訓練,經過長期革命鬥爭的鍛煉,能文能武,機智果敢,膽量過人。她腰裏常別著匣子槍,帶領遊擊隊、青年義勇軍與敵人作戰。
一天,一隊日本兵到珠河縣鐵北關門嘴子一帶討伐時,被哨兵發現了,就立即報告了趙一曼,她就決定打伏擊戰。
趙一曼、孫大明就把隊伍帶到敵人必經的山路旁,埋伏在樹叢中,當敵人大搖大擺地走進伏擊圈時,她站起大喊一聲:打——
快槍、土炮一起向敵人開火,打得敵軍官頓時落馬,敵人亂作一團。遊擊隊員勇猛殺敵,一舉消滅20多個鬼子,繳獲30多支槍和不少彈藥。
在艱苦戰鬥的日子裏,趙一曼始終對戰士們關懷備至。行軍休息時,她為戰士縫補衣服,與隊員們談心,講革命鬥爭故事,鼓舞大家在嚴酷的對敵鬥爭中,增強必勝信心。戰士們都尊敬她,親切地稱趙一曼為“李大姐”。
在一次偷襲日寇的戰鬥結束後,通訊員送給趙一曼一支粗瓷大碗。因為她早就把一個有柄的洋瓷缸送給了新戰士。
開飯時,通訊員用這個大碗給李大姐盛了滿滿一碗高粱米飯,他心想這能讓李大姐吃頓飽飯了。
幾個月來,日寇到處燒殺掠搶,把當地老百姓的糧食都搶光了,群眾沒有飯吃,遊擊隊天天都是用野菜充饑,甚至摘橡樹子壓成麵吃,以求填飽空空的肚子。
這兩天,他們雖然還有點鄉親們冒著危險,從山下背上來的糧食,但這得留給傷病員吃。遊擊隊員幾乎兩月沒吃過糧食了。
趙一曼看著這碗特殊照料的飯,為戰士對她特別關愛而感動了。但她不能獨自享用。於是,待送飯的戰士沒留意時,她轉身端著這碗飯,輕輕走進炊事柵,把飯倒在鍋裏,自己卻盛了半碗野菜粥。
第二天開飯時,趙一曼又沒碗了,急得通訊員直叫:“我的李大姐呀!給你一百個碗也架不住你這麼丟呀!”
趙一曼笑著低聲說:“可不見得,革命的飯碗一輩子也丟不了!”
後來,這隻粗瓷大飯碗成了戰士們的菜盆了。
這個故事後來被寫進了小學課本。
這隻粗瓷大碗,如今還陳列在中國軍事博物館裏,為國家一級文物。
有一次,五六百個敵人在候林鄉附近,將孫大明帶領的遊擊隊包圍了,他們與敵人激戰數小時,但敵眾我寡,未能衝出敵人的包圍圈,情況危急。
趙一曼獲得情況後,率領一支隊伍,采取偷襲戰術,大膽地從敵人的後路插上,使敵軍首尾不得相顧。此時的趙一曼騎著白馬,身穿紅衣,手裏握著雙槍,旋風般殺進敵陣,直向日偽軍指揮部衝去。
忽然,遊擊隊聽到從敵人後方響起激烈的槍聲,原來是趙一曼率領地方武裝前來支援。因此,孫大明、楊林海就分別帶領隊伍,勇猛攻擊,前後夾擊,給了敵人當頭打擊。
敵軍怕遭受兩麵夾擊,全軍大亂,倉皇撤退。抗日遊擊隊借機發起猛攻,不僅安全衝出了重圍,還俘虜了不少敵人,反敗為勝。
對於趙一曼在遊擊區,帶領遊擊隊勇猛殺敵,與日寇作頑強鬥爭的英勇事跡,當時在長春、哈爾濱等日偽掌控的各種報紙,時有報道稱——
女匪首趙一曼,經常帶著土匪,神出鬼沒有於大山叢林之中,擾亂當地治安,破壞東亞共榮圈,打死打傷日本人……
對於這些報紙誣蔑趙一曼英雄形象的報道,卻讓中國人交口稱讚,拍手稱快。
從此,“瘦李”的名聲在群眾中更為響亮,先是在珠河根據地,後在整個哈東遊擊區,都傳說著“瘦李”帶領遊擊隊,頑強抵抗日軍的侵略,英勇殺敵、威震敵膽的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