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曼從敵營救出來後,她聽說此事就計上心來,親自帶著楊桂蘭,化裝進城。她和楊姑娘用油紙和油布,把槍支裏三層外三層地包了個嚴嚴實實,放進事先聯係好的大糞車裏,然後,再灌進糞水,蓋好箱蓋,兩個女人埋頭拉著大糞車在街上前行。
他們在過敵人設防的一個“卡子”時,日偽軍上前一看,一股臭氣衝擊眼睛,立即捂著鼻子大聲叫嚷:“快拉走,臭不可聞,臭死人了。”
趙一曼她們就這樣順利地通過了各個關卡哨所,巧妙地把武器彈藥運出了城,順利完成了偷運槍支彈藥的任務。她就親自把槍支彈藥,完好無損地交給了孫大明,為農民自衛隊解決了急需的武器彈藥,為日後這支隊伍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嚴峻形勢,趙一曼就把原來的農民自衛隊,改成了珠河縣遊擊隊,並委任孫大明為隊長、楊林海為副隊長。而她自己隻擔任遊擊隊的軍事和政治“顧問”。
趙一曼漸漸成了各個抗日群眾組織的“主心骨”,哪裏需要出主意、作決策,都少不了“瘦李”。因為她足智多謀,常常想出妙招、拿出絕招,別人想不到的,她能想得到,別人沒想到的,她也能想到。因此,“瘦李”的名氣越來越大。
擔任滿洲省委巡視員馮仲雲,一次到珠河縣巡視後,回去給省委的報告中稱:“珠河縣抗日救國運動,在趙一曼等人的領導下,幾個月發展壯大很快,這裏的群眾工作轟轟烈烈,士氣高昂,根據地相當鞏固,組織各種參加抗日力量的有30000多人,這裏的群眾團結一心,共同抗日……”這是對趙一曼來珠河縣工作,直接參加並領導這裏反滿抗日等工作,給予客觀而又高度的評價。
1935年1月,根據抗日戰爭的發展形勢和需要,共產黨領導的哈東反日遊擊支隊,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趙尚誌任軍長,馮仲雲任政委。
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在趙軍長、馮政委的領導,珠河地區抗日鬥爭非常活躍,給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擊,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成為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一支赫赫有名的英雄部隊,名揚四方。
當地群眾並不知道趙一曼的本姓,曾一時盛傳趙一曼是趙尚誌的親妹妹。而且經常有同誌問她這個問題。
趙一曼總是笑著解釋說:“我和趙軍長不是親兄妹,他是北方人,而我是南方人。不過,我們也算是親兄妹,加入了抗日隊伍,就是親如兄妹,同生共死打鬼子,比親兄妹還親。”
在遊擊根據地從事黨的地方工作,以支援、配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在遊擊區工作期間,趙一曼以堅毅果敢、智慧超群、平易近人而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1935年2月,一支抗聯隊伍開進珠河縣劉家村,隻見一位20多歲身掛手槍,步態輕盈的女同誌走在前麵。她身穿一件沒吊麵的羊皮襖,係著腰帶,頭戴一頂黑色狗皮帽子,英姿颯爽。
在最初的日子裏,人們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都叫她“女長官”。她就在大會上解釋說:“鄉親們,請大家不要叫我女長官,我們抗聯同誌都是為了打日本鬼子,從祖國各地、四麵八方來到一起的,沒有什麼長官,全是同誌,大家就叫我小李、李大姐就好了。”
在艱苦的戰爭歲月,趙一曼與群眾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係。因她十分消瘦,老鄉都親切地稱她為“瘦李”。
遊擊隊沒有固定住所,常常是走到哪裏,住到那裏;住到哪裏,就像是一家人一樣,與群眾親密無間。
趙一曼關心群眾,重視少年兒童工作,讓孩子們參加群眾會,聽她講抗日救國道理,還成立了抗日兒童團,把孩子們組織起來,站崗放哨,學唱抗日歌曲,加強抗日宣傳活動。
當年,趙一曼曾在珠河縣一麵坡鎮呂大娘的家中住了近一個月,與呂大娘朝夕相處,互相間有著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