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寶園課程均為雙語教學。剛從美國移植進中國時,運動、音樂、藝術三大課程體係基本“照搬”美國,後來趙魯印他們為適應國內市場和家長、孩子的需求不斷創新,“在不改變整個大框架的情況下,為適應中國的社會需求、文化需求做了一些調整”。現在他們又增加了英語口語課程,全外教授課。
“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家長提出了這方麵的需求,說孩子在悅寶園上課,慢慢長大,希望能夠正經八百地學些英語課程。”而從商業角度來講,口語課程也為悅寶園帶來了更多的利潤增長點。“包括把孩子年齡段延長到8歲,這也是國內早教機構中獨一無二的。”
與市場上其他早教機構相比,悅寶園的另一個特征是更為重視對社交環境的營造,且這個社交環境不僅麵向學生,也針對家長。事實上,“讓家長了解該如何教育孩子,也是我們悅寶園的一大特色。”
“悅寶園的一堂課大概10個孩子左右,要求全部是家長陪同上課。課上還有一些環節讓父母之間做交流。”社交環境的營造不僅巧妙地穿插入課程本身,每家悅寶園店的大廳也設有各類娛樂設施,在課後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互動環境,亦為家長提供了一種互相交流氛圍。
“很多早教機構忽略了這一塊,認為家長不重要,事實不是這樣。”趙魯印說,父母永遠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在他看來,僅是一周來上一次課是不夠的,再加上家庭的教育,效果才會更好。
“下課之後我們也會給家長布置作業,讓他們與孩子進行課後早教內容學習。我們還有定期家長會、教育講座等,給家長增強早教知識,以便他們做好家庭中的教育。”
悅寶園的家長們非常希望能夠從美式教育中獲得中國教育中普遍缺失的東西,比如創造性、團隊合作能力、自信心、社交能力等。
但美式教育在中國會“水土不服”嗎?趙魯印肯定地認為,不會。
“首先我們早教的美式教育主要是開發潛能,恰好補充了中國教育所缺失的地方,也是一個孩子成為一個國際化人才所必需的一些特征。
“其次美式教育並非針對美國孩子開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過相關研究,每個孩子剛出生都是一張白紙,是後天教育和經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成長狀況。”
不過在他看來,國內早教市場目前也存在不少問題,很多中國家長對早教認知度和接受度還是不夠。“畢竟早教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另外國家層麵對這個領域的支持、規範有所不足,“這也導致很多早教雜牌魚目混珠,進行低價惡性競爭,對品牌早教造成困擾”。
連鎖運營
2009年悅寶園剛進中國時,趙魯印他們曾在運營層麵采用完全“洋為中用”的策略,“包括運營手冊都是美國的”,但很快出現了“水土不服”。“比如說,美國做市場很簡單,就靠群發郵件完成。因為美國人看電子郵件很頻繁,就跟我們看手機差不多,他們平均幾分鍾看一次電子郵件,所以在那裏,電子郵件是一個很有效的推廣路徑。”但當他們照搬這種方式到中國時,完全失靈——“中國人不看郵件。”
為了本土化,運營模式上悅寶園做了很多改進,從市場推廣、培訓到運營支持,包括開發了一套自己的IT管理係統。一般早教機構很少專門設有IT部門,但趙魯印是計算機博士,所以悅寶園從一開始做就成立了IT部門,自主研發軟件,“希望將各種複雜信息有效管理起來”。
這是一整套CRM係統,一方麵針對客戶進行管理,另一方麵進行企業內部管理。“我們會員要上課、選課、選老師、安排自己孩子課程等都能在這個係統裏麵解決完成。操作也很簡單,會員隻要登錄到個人的後台係統就行。”而悅寶園的銷售人員可運用係統中的數據做銷售。“我們的管理係統也能十分高效地把總部的東西傳遞給各地加盟商。”
至今這套管理軟係統已相當成熟。“把這個軟件商業化,也是有可能的。”趙魯印說,國內一些早教機構確實有這個需求。“因為要靠傳統表格來管理根本不可能實現有效的規模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