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指望一下子就能做出完美的產品來。正確的態度是持續關注每一個生產細節。“你必須檢驗產品是否合標。”這是來自加州帕薩迪納Products to Profits顧問公司CEO Amy Wenslow的建議。Products to Profits公司一直致力於為企業家們在產品開發和營銷上提供支持,使得他們的產品能夠進入諸如沃爾瑪、Target、Lowe's、Bed Bath & Beyongd和Big 5 Sporting Goods這樣的大型購物中心。“檢驗工作一定要到位。這是你在產品上市前最後一次發現問題的機會,因此一旦發現問題就要馬上停產,盡快修正。”
4. 價位不合理
創業者易犯的一個錯誤是,他們會把運費、關稅等等所有因素都作為定價的參考。其他他們會犯的錯誤還有,搞不清消費者願意為什麼花錢,不知道產品應該在什麼地方銷售,以及認為高低端零售商的利潤率相差無幾。關於最後一點Wenslow舉了一個例子:讓同樣的商品分別上架Nordstrom(美國高檔連鎖百貨店)和亞馬遜,定價肯定大不相同,而相對應地,出品企業也應該分別為其準備不同級別的包裝方案。
敲定所有環節之後就該做算術題了。如果計算結果顯示利潤率過低(或是營銷成本過高),或許你應該考慮一下降低產品的製造成本。
Hong習慣於在全盤掌握市場現狀的條件下定價,他會綜合考量競品的價位和行業利潤率。“我堅信市場才是產品成本和價格的決定因素,除非你是要開拓一個全新的市場。”如果你在定價方麵需要建議,Wenslow建議可以考慮尋求產品研發顧問或經紀人的幫助。
5. 大量囤貨
供貨不足無疑是商家最不願意看到的現實,同時每個商家都知道,大額訂單往往可以讓他們從供應商處拿到相當合算的折扣。但把所有資金都變成貨物隻會讓你變成商海中的泰坦尼克號,大而無當。
“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賣出100件產品,那就不要訂1000件。”Ko說道。但你可以進110件。現金流、運輸時間、存儲能力和保質期都會影響你的存貨量。“存貨量計算很複雜,而且每個行業的情況都有所不同。”
下訂單時你要考慮顏色、款式、大小等很多因素。還是那句話,單次進貨量越少越好。過多的選擇會讓消費者無所適從。Wenslow戲謔地說:“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混亂的腦子不掏錢。’”
6. 不懂得保護自己的品牌
要想運用知識產權法保護自己的品牌,首先你要預先做好各方麵的準備工作。雇傭一位戰鬥力強悍的專業律師是必須的。但在付出高昂的法律谘詢費用之前,你應該先充分了解有關產品專利和商標注冊的相關常識,確保自家專利和商標具有唯一性,同時盡早注冊商標、網站域名並申請專利。
同時要注意,不同國家地區關於專利權的保護期限規定不同。像在美國可以提交臨時專利申請,這樣你就有一年的時間為正式申請做準備,期間可以行使專利權。而在中國沒有臨時專利一說,但規定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申請人可以要求實施其發明的單位或者個人支付適當的費用。
7. 忘了換位思考
在約談潛在零售商之前,你要盡量周全地預想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幫助他們將商品賣給顧客。Birg說:“成功的關鍵是產品的特異性。”
向零售商推銷你的產品時要抓住重點。Birg會緊緊扣住零售商最關心的賣點做文章。他說:“我會設身處地地為零售商著想,我知道他們需要向上級彙報,因此我不會把產品介紹弄得太複雜。”
通常我們很難第一次上門就得到心儀零售商的認可。別泄氣,多試幾次,保持良好的心態。Dahl的彈簧繩已經成功入駐全球最大的電視購物公司QVC和Camping Word、Cabela's等零售商。對於那些始終拿不定主意的客戶,他每個月或者每個季度都會回訪一次。
不要急於進入倉儲型賣場,除非你已經賺到了足夠多的利潤。很多連鎖店都會要求你簽署高額的產品責任保險協議,展示架或其他產品固定裝置可能也需要你來負擔。“有付出才能有回報,”Ko指出,“因此你得確保自己有足夠的錢可花。”譯 | 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