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品香是一種修煉(2 / 2)

除此之外,還有線香和原始香塊,這些至今仍被日本香道保留下來。日本香道用的器具,其實是很早的時候從古代中國漂洋傳過去,因為種種原因,香道在中國逐漸式微,而在彼邦卻發揚光大並一直流傳至今,這幾年隨著人們對精致生活的要求,又從日本重新傳回國內。

一套品香工具的組成可多可少,基本的要包括香筷、灰拍、香匙、羽帚、雲母、香炭等等。在宋代,燒瓷技術高超,瓷香具(主要是香爐)的產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銅器,或是另有創新。到了元明清時期,開始流行香爐、香盒、香瓶、燭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組合香具。收藏界有名的“宣德爐”,就是明朝宣宗皇帝利用了真臘(今柬埔寨)進貢的幾萬斤黃銅,另加入國庫的大量金銀珠寶一並精工冶煉,打造的傳奇香爐。

這種品香的過程,相比飲茶更為細膩,既能磨煉心性,也能讓喝茶的時光變得不一樣起來。

總有一款香適合一款茶

在品茶中,為了配合茶的香味和季節的變化,選擇的香品也有所不同,冬天可以選擇紅土,厚重和蜂蜜的味道,能給人以溫暖的感覺;夏天可以選用芽莊,因其清涼的香味,清新向上,提神醒腦。

當然,每一款茶有相應的一款香搭配,就如每一個人有相應的一件衣服來搭配,雖是主觀上的喜好,還是要與各人各自的心境與外境的相契,其中境況是妙曼不可言說。

遙想那種“侍女焚香,聊自煎茶”之樂。隻有品才能做到心領神會,充分施展味覺與嗅覺的功能,領略一種雍容大度的閑適心境。這種閑適心境,在生活高節奏的現代,顯得更為重要。試想,在瓦屋紙窗之下,或月白風清之時,獨自靜坐一隅或邀請好友二三,一隻宜興紫砂壺,幾個素雅小茶杯,混合茶香與焚燒之香,或獨思冥想,或談笑風生,正所謂“欲知白日飛升法,盡在焚香聽雨中。”

Tips:

《印香方》

黃熟香五斤,速香一斤,香附子、黑香、藿香、零陵香、檀香、白芷各一兩,柏香二斤,芸香一兩,甘鬆八兩,乳香一兩,沉香二兩,丁香一兩,馥香四兩,生香四兩,焰硝五分,研磨成粉。

《春香方》

沉香四兩,檀香六兩,結香、藿香、零陵香、甘鬆各四兩,茅香各四兩,丁香一兩,甲香五錢,麝香冰片各一錢,用煉蜜拌為濕膏。

《玉華香方》

沉香四兩,速香黑色者四兩,檀香四兩,乳香二兩,木香一兩,丁香一兩,郎台六錢,奄叭香三兩,麝香三錢,冰片三錢,廣排草三兩,以交趾出產的為妙蘇合油五兩,大黃五錢,官桂五錢,黃煙即金顏香,二兩廣陵香一兩用葉,研為粉末加進合油調和均勻,再加煉好的蜜拌和成濕泥狀。

《撒蘭香方》

沉香三兩五錢,冰片二錢四分,檀香一錢,龍涎五分,排草須二錢,奄叭五分,撒樂蘭一線麝香五分,合油一線,甘麻油二分,榆麵六錢,薔薇露四兩,用印模製成餅燒。

《黑香餅方》

用四十兩料加炭末一斤,蜜四斤,蘇合油六兩,麝香一兩,白芨半斤,橄欖油四斤,其琛奄叭四兩,先把蜜煉熟,加橄欖油把煉蜜化開,又加奄叭,然後加進一半料;將白芨打成糊狀,加進炭末,又加進一半料,這之後加進蘇合、麝香,揉均勻後用印模製成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