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香是一種修煉
雅生活
作者:劉穎
天付林塘幽趣,千章雲水,三徑風篁。
雖道老來知足,也有難忘。
旋移梅,要教當戶,新插柳,須使依牆。
更論量。
水田種秫,辟圃栽桑。
荒涼。
貧家有誰能顧,獨憐巢燕,肯戀茅堂。
客到衡門,且留煮茗對焚香。
看如今,蒼顏白發,又怎稱,紫綬金章。
太癡狂。
人嘲我拙,我笑人忙。——《玉蝴蝶間居》
十二月的初冬,即便是大城市也在漸入沉靜,這個時候,一杯茶,一炷香,可以讓冬日的陽光更加溫暖。
每個時代的“香氣”都不同
香文化始於漢朝,它作為一種上流社會的生活風氣。焚香也有規範,其專用的香具稱為博山爐。香藥,充足且品類增多,香品的配伍、和合,也有嚴格的規範,達到了理法完備。
一個時代的生活特點是與該時代的整體文化特點密切相關的,漢代香品展現的是那種寬博大氣及渾厚古樸。
魏晉時期是一個變革、分裂、各民族文化大融會的時期。這時的文人,或寬袖大袍、服藥行散,做逍遙遊;或剃須傅粉;或手持塵尾,口吐玄言,論天人之際;或飲酒酣醉、傲然長嘯以排憂解愁;或散發垢麵、裸袒箕踞而驚世駭俗,史稱魏晉風度。這時的香品也多有彰顯個性之作,如“悠然”香及後來的“四棄香”最早即出現在那個時期。
進入隋唐時期,其香品受到當時開明的政治、發達的經濟、燦爛的文化氛圍及健康的審美意識影響,多呈現“香氣濃鬱,華貴典雅,溫潤持久”的特點。
在宋代,香文化也從皇宮內院、文人士大夫階層擴展到普通百姓。香品則以香韻“雋永而放逸,高聳而冷峻”為主流特色。這個時候還開始模擬自然香氣的香品,特別是梅花香氣的香品最受人青睞,同時還有桂花香,玫瑰香以及模擬百花的百蘊香等各種花香的香品問世。由於貿易的發達,非常流行南亞和歐洲的乳香、龍腦、沉香、蘇合香等。還出現了《洪氏香譜》等一批關於香的專著,如徐鉉的“伴月香”,蘇軾的“聞思香”,黃庭堅的“知見香”等。步入了中國香文化的鼎盛時期。
到了明末清初,這個時候的文人無疑是享受生活的代表者,他們講究雅致,追求悠閑愜意。正如陳繼儒《太平清話》有雲:“凡焚香、試茶、洗硯、鼓琴、校書、候月、聽雨、澆花、高臥、勘方、經行、負暄、釣魚、對畫、漱泉、支杖、禮佛、嚐酒、晏坐、看山、臨帖、刻竹、喂鶴,右皆一人獨享之樂。但是由於明代的海禁政策,香藥的相對匱乏,於是這時候的香品多取巧、怪異、求變等特點,缺少了古樸典雅之風,添加了浮華之氣。
品香的過程能磨煉心性
茶與香的結合,能使人內心安靜,給人帶來清醒,更有一種禪意。
現在最通行、最常用的燒香形式就是隔火熏香和打香篆了,這種形式被廣泛使用了一千年之久,至今仍受到人們的喜愛。
隔火熏香是宋代誕生的,它需要先點燃一塊木炭,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木炭上隔上一層傳熱的薄片(如雲母片),最後再在薄片上麵放上香品,雖然如此慢慢的“熏”香不如“燒”香來得簡單,但其香氣釋放得更加舒緩,香味更為醇和宜人,而且也能增添更多情趣,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用這種方式熏香,隻有香味而無煙無火,可以在進膳時使用;茶油香匙、香箸的爐瓶,由黃楊、紫檀等木材或翡翠製成。翡翠或銅製香盒用於盛裝香料,若爐中的香材氣味散盡,便可繼續添加。
香篆則是將香粉用模子壓印成固定字型或花樣,然後點燃,香粉會按順序燃燒,達成嗅覺和視覺的雙重美感。打香篆需要在香爐裏倒入適量的香灰,用灰壓和香鏟將香灰壓實,然後將香篆片放在香灰上,然後取香粉倒入香篆片中,用香鏟輕輕的將香灰慢慢天的填進香篆片圖案的縫隙裏,一定要填滿,壓實。再將多餘的香粉用香鏟舀出。最後將香篆片從香爐中輕輕的提出,香篆就到好了。用點火器將香篆點燃,就可以品香了(點燃香篆時,不要將點火器直接對準香篆,以免噴出的氣流將香粉吹散,使圖案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