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陳丹青的《紐約瑣記》裏,譚盾還是個初出茅廬、雄心勃勃一心想踏上國際舞台的青年才俊,那麼進入21世紀,譚盾已經家喻戶曉。由他作曲的電影《臥虎藏龍》配樂就獲得了包括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獎”在內的10個國際性獎項。
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譚盾道出了他的音樂理念:“作為一個作曲家,我的夢想是讓音樂成為無國界、跨領域的藝術。《臥虎藏龍》的原創音樂為東西方文化、情感與動作、高雅與通俗化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開始了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這再一次證實了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是我創作靈感的源泉。現在這個夢想和這份努力經由奧斯卡金像獎、經由東西方的觀眾而廣泛傳揚,真是讓人歡欣不已。我的另一個重要音樂創作理念,就是融合被固有文化分隔成不同類別的音樂,讓它們互補長短,比如通過對精神與情感世界的細膩詮釋讓電影音樂更富於藝術性;通過引入新的表現形式和創新觀念而讓古典音樂更具有挑戰性、更能吸引眾多年輕觀眾。”之後,他又陸續和張藝謀、馮小剛等導演合作,為《英雄》《夜宴》等影片擔任作曲,其中《英雄》獲得了第22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當然,電影配樂並不足以成就譚盾。他首創了“有機音樂”這一理念,他認為:“我們現在提出保護自然環境防止汙染,包括吃的、睡的、住的、看的和聽的,而有機音樂是用自然的聲音,水的聲音、紙的聲音、石頭的聲音等創作了一係列交響協奏曲,以體現環境保護和中國人希望得到的天人合一的意境。”
從1998年受紐約愛樂委約創作《水樂》,並首次將“有機之聲”帶入西方交響樂隊,2000年受德國國際巴赫協會為紀念巴赫逝世250周年委約,創作的以水和石為音樂主音色的有機音樂劇《複活之旅》,到2003年為慶祝世界建築奇跡洛杉磯迪斯尼音樂廳的落成,洛杉磯交響樂團委約創作的《紙樂》,以及2004年的作品《地圖》,都是譚盾這一獨特創作理念的實踐之作。
譚盾在《紙樂》首演式上說:“宇宙萬物中的所有物質(包括人)都有一種相互依賴的生存之道。而我的有機音樂從第一步去大自然尋找自然之聲,到第二步用心去排練、對話自然之靈,到第三步麵對觀眾和大自然在人文、人性、人道層麵上的溝通,都是對當今環境汙染與心靈汙染的疾呼。這些音樂是大自然的眼淚。”
《悉尼先驅晨報》給予評價:譚盾通過其獨樹一幟的創新和發明,讓我們生活中最常見、最普通的物質生發出新的活力,體現出其自然的本源。
2004年,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譚盾推出了作品《地圖》。在這部作品中,他將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樂與現場交響樂融為一體,並將其命名為“多媒體景觀音樂”。《地圖》的音樂手稿被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世界作曲大師手稿廊收藏展出,譚盾成為享此殊榮的第一位東方作曲家。
近幾年,在上海青浦的朱家角,譚盾的建築音樂作品《水樂堂》,以及他擔任製作的實景園林版昆曲《牡丹亭》,始終熱熱火火地表演著。在他的身上,商業、藝術、普羅、學術兼具一身。不僅如此,因為譚盾的影響力,借著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明代藝術大展之際,他製作的《牡丹亭》,還踏進了世界頂級的博物館。
尋根,記錄一個時代遺留的財富
“尋根”一直是譚盾的創作核心之一。一年夏天,在台灣演出完畢的譚盾,走在台北夜市中,“我走著走著,就走到了誠品書店,看到坐了一地睡不著的年輕人,在看書。”譚盾隨即席地而坐,隨手拿起了一本書——《女書》。
通過《女書》,譚盾了解到一種女人發明的隻在女人閨蜜間流傳的語言。隨著閱讀的深入,他越來越覺得“女書”的神奇和深奧,“女書”不僅是種特殊的語言,還是種有趣的文字,它刻意避免了方塊造型和橫豎筆畫,用語言和文字構築起了女性之間的秘密。
“這樣一種文化,不能讓它就這樣自生自滅地流失。”一種創作欲在譚盾心中躍然而生。他想把“女書”與交響樂融合,做一部反映這些特殊女子的作品,“因為她們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民族的故事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