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譚盾 既在雲端又在地上(1 / 3)

譚盾 既在雲端又在地上

專題

作者:李菡丹

從對樂理一無所知,僅憑一架破舊“三弦”提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的標準“貝多芬盲”,到享譽全球,敢於自稱“貝多芬轉世”的音樂家,一路走來,譚盾另辟蹊徑,獨樹一幟,成為中國唯一一位集作曲與指揮於一身的音樂指揮家,被《紐約時報》評為“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被譽為東方的馬可·波羅。

作為作曲家,譚盾的音樂跨越了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等眾多界限,贏得了當今最具影響的各大音樂獎項;而作為指揮家,譚盾以指揮及策劃具有多元文化、東方哲理及世界未來主義傾向的音樂會、音樂節而著稱。“我是在作曲的時候學習指揮,在指揮的時候學習作曲。”正因為如此,譚盾成為當代最有影響的音樂指揮家之一。

“音樂泡菜壇子跑出的辣椒”

“在歐洲或西方音樂中,很少聽到音樂作為一種自然之聲的存在。因此,在我們的音樂中能聽到人類在與自己對話。明顯存在於譚盾音樂中的是那些我們置身其中而又久所未聞的自然之聲。在東西方將連成一體,成為共同家園的今天,譚盾的音樂正是我們所必需的。”——美國著名實驗音樂作曲家、作家、視覺藝術家約翰·凱奇

2014年的音樂季,譚盾帶領中國國家交樂團、荷蘭皇家音樂廳樂團、費城交響樂團、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墨爾本交響樂團等在世界各地演出,並傳播中國藝術理念和文化。

從1994年第一次在北京音樂廳指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到2014年的國交樂季音樂會,正是譚盾指揮國交20年的紀念。譚盾說:“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成就了我交響樂的夢!回歸國交,就像回到老朋友的懷抱。”

譚盾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確是結緣已久,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當譚盾還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時就天天泡在樂團裏,他的第一部獲獎管弦樂作品《離騷》、第一部電影音樂《豔陽天》、第一部鋼琴協奏曲等眾多處女作都是為中國國家交響樂團而作。

可以說,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既是譚盾的好友,也是他並肩的戰友。“我在大學二年級時,就泡在中央樂團(現為中國國家交響樂團)裏,我就是這個音樂泡菜壇子裏跑出來的一隻辣椒。”

“譚盾的音樂,既在雲端、又在地上。”這是業內對他的評價,從《秦始皇》《牡丹亭》《地圖》到《女書》,概莫如此。傳播的是高雅文化,創作上又深接地氣,這緣於譚盾特殊的人生經曆。

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絲茅衝,畢業於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中華文化特別是楚文化對其音樂創作影響至深。說起鄉下的童年生活,譚盾繪聲繪色,“在那個年代,書籍是寶貴而稀缺的財物。偶然間找到一本叫《列寧與音樂》的書籍,改變了我的命運。”

“如果你還年輕,你還想做藝術家,你就要把自己當成一個藝術家。”隻有11歲的譚盾,被書中的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第一次萌生了“當一名音樂家”的夢想。第二天,譚盾的母親就發現了兒子的異常,“書包上,怎麼寫著‘長沙樂團’?”

原來,這是譚盾為了激勵自己寫在書包上的。“其實,長沙是沒有樂團的,我也沒聽說過樂團是什麼樣。”譚盾笑著說。

譚盾的第二個舉動,就是在書包的頂部,用線吊了一根筷子,逢人問起就說,“我背後吊著一根指揮棒。”在那時的譚盾看來,這有一種宣告感,“我要當一名音樂家”。

後來,譚盾在湖南鄉下種田當過農民,後又進入湖南京劇團任演奏員,但他卻始終沒有忘記11歲時的夢想。1978年恢複高考後,他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隨趙行道、黎英海學習作曲,隨李華德學習指揮,取得音樂碩士學位。1986年,他獲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隨大衛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學習,獲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獨樹一幟,讓音樂無國界、跨領域

“譚盾雖屬於年輕一代的作曲家,但他那獨特的個性及音樂的深度已在音樂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他的音樂有著厚重的曆史感和宏大的中國傳統精神。他寬闊的音樂想象力,常常令人欽佩不已。在他的音樂裏,我們聽到了人類靈魂的聲音。我確信,可以把他稱為當代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日本作曲家武滿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