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畢至,熠熠生輝。如今國交彙聚了湯沐海、譚盾、李心草、邵恩、陳燮陽、劉雲誌等一批世界頂級音樂家,與奧曼迪、卡拉揚、小澤征爾、迪圖瓦、馬祖爾、羅日傑斯特文斯基等。演奏家包括:大衛奧依斯特拉赫、梅紐因、斯特恩、穆特、阿格裏奇、馬友友、麥斯基、沙漢姆、郎朗、李雲迪等許多在世界享有最高知名度的音樂大師進行愉快合作。
“西方經典、本土作品,逐步縮短與世界的差距,普及觀眾、普及市場”,“交響樂民族化,中國交響樂國際化”,這是關峽上任伊始為國交製定的十年發展戰略。
“提高與普及並重,就是我們不能隻重提高,不重普及,交響樂畢竟是一個觀眾群體不是很大的,怎麼辦呢?就要滿足多層次的觀眾的需求,這種多種層次的需求實際上牽扯到曲目的設計,有很高端的,但是同時也有大眾化的。就是讓耳熟能詳的這些經典作品進行普及,要並重,不能說是提高是無止境的,普及就不做了,或者你永遠是在普及,不做提高了,也不行。我提出來要麵向市場、麵向大眾、麵向舞台。這個演出就是這樣的,沒有大眾的支持,沒有觀眾的支持,你是沒有任何共鳴的,這是不行的,這個要改變,采取一切的辦法,縮短和觀眾的距離,利用交響樂的優勢,直接走入內心。這樣能讓更多的不同層次的觀眾喜歡交響樂,喜歡國交。”
交響樂民族化,中國交響樂國際化
西方的交響樂藝術傳入中國已經100多年,如今,交響樂也被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所接受和喜愛。而在關峽的努力之下,中國交響樂民族樂派正在形成並融入世界交響樂長河之中。對此,關峽態度堅定:“從樂團的發展方向來說,我來樂團之後進行了一些調整。因為我們過去樂團不是光我們樂團,國內的所有的樂團,演奏中國當代音樂作品太少,節目單上不夠,音樂作品也匱乏。這樣不利於中國交響樂的長遠發展。因為我們都知道,如果抽象地去談中國學派或者像西方音樂學派,是否在世界交響樂占有重要席位的話,實際上主要是作品能立起來,如果中國當代的交響樂作品立不起來,其他都是空談。因為音樂家的努力結果形成了這一種流派或者一種影響力、一種學派,主要是建立在本民族音樂的基礎上來完成的。因此我到了樂團之後,首先強調在演奏上要中外曲目並舉,演奏熱情上同等對待。”
關峽身體力行,來到國交10年中不斷推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交響樂作品。2004年,關峽推出交響樂《木蘭詩篇》。他從“戰爭與和平”這一哲學的辯證統一出發,提煉出“呼喚和平”的主題。歌劇中的花木蘭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盡忠盡孝的“單行線”的道德情操,成就了一種被全世界人普遍接受的,對國家、對民族、對親人、對戀人的“大愛”精神。《木蘭詩篇》獲邀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大獲成功。關峽和歌劇的演唱者、著名歌唱家彭麗媛雙雙獲頒“最傑出藝術家”殊榮。格萊美音樂評委奇克稱賀道:“你開拓了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可稱之為‘五聲音階浪漫主義’;從你的音樂中我們能聽到普契尼的表現力和瓦格納的戲劇性配器。”
兩年之後,關峽再度根據中國傳統題材霸王別姬,創作交響幻想曲《霸王別姬》。這是讓他感觸頗深的創作體驗:“1930年,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赴美演出,其中就有這出《霸王別姬》,‘看大王’的片段驚豔全場,帶給美國觀眾絕倫之美。雖然時隔半個多世紀,但美國觀眾並未忘記這出來自中國的視聽盛宴。2006年,我們國交到美國演出,演出《霸王別姬》是應有之意。”帶著激情,關峽以現代交響樂寫作技巧再現了梅蘭芳大師的唱腔“看大王”,西方古老的賦格曲式與中國古老的京劇唱腔並陳。
17分鍾的交響樂,在美國引起轟動,觀眾掌聲長達20分鍾。《紐約時報》評論認為,東西方音樂將不可避免地走向和平共存。
在關峽看來,因為西方人對中國和中華民族都不是很了解,他們也希望通過交響樂能了解你的內心,了解你的內心最深處的你們是什麼樣的美,什麼樣的向往,是善的,是惡的,是美好的等等。他們對於這個非常關注。因此在國外的演出,一般約請中國的樂團無一例外地要告訴你要演你們自己的東西。他要通過這個了解你,這個節目單要是清一色全是西方的古典音樂,這種節目單外國演出商都不同意,因為你是中國來的樂團,你必須要演奏本民族的有一定部分,哪怕三分之一也要演奏。
今非昔比,如今國交受邀出國演出,已經得到“國際A級交響樂團”邀請和接待標準,這讓關峽頗感欣慰:“我們正在逐步接近國際頂級交響樂團水平。例如國交2012年歐洲巡回演出,均選擇在歐洲主流音樂廳舉行音樂會。這次巡演的意義在於,國交不僅僅展現了對西方交響樂經典作品的把握能力,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向西方觀眾介紹了中國的交響樂作品,反映了當代中國交響樂創作的風貌。整個中國在國際地位上的變化,使得我們考慮我們交響樂給自己要有一個方向,這個方向是什麼呢?就是交響樂的中國化和中國交響樂的國際化。我來樂團工作10年,其實前四年主要做的是交響樂中國化的問題。這些問題做得比較被大家認可了、認知了,當樂團的方方麵麵進入到良性循環的時候,我又提出來中國交響樂國際化的問題,就是讓我們的交響樂能夠在國際上產生更大的影響,把中華民族的最美好的心聲傳遞出去,最美好的願望傳遞出去。”
責任編輯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