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湯沐海 在地球兩端指揮經典(1 / 3)

湯沐海 在地球兩端指揮經典

專題

作者:王海

4月10日晚,天津音樂廳,觀眾沉浸在世界名曲《a小調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和《D大調第二交響曲》之中,如夢如幻。台上的指揮家,時而激情四射,時而如癡如醉,用一根銀棒牽引著每一樣樂器,揮灑出每一個音符。

樂到終點,片刻,觀眾仿佛如夢方醒,緊接著掌聲雷動。

指揮這場音樂會的,是國際樂壇最具知名度的華人指揮家湯沐海。

湯沐海自幼學習音樂,是上海音樂學院指揮黃曉同教授的門徒,後進入德國慕尼黑高等音樂學院指揮大師班學習,期間,曾隨卡拉揚、伯恩斯坦等指揮大師學習和工作,20世紀80年代起先後擔任國內外交響樂團、歌劇院的常任指揮和音樂總監,指揮過柏林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巴黎管弦樂團、法國國家樂團、萊比錫格萬特豪斯樂團、德雷斯頓國立歌劇院、聖彼得堡愛樂樂團和以色列愛樂樂團等。

由於他對歌劇藝術的特別感悟,在這一領域贏得了日益重要的地位,曾在許多世界著名的歌劇院登台指揮,其中有漢堡歌劇院、瑞典歌劇院等,成功演出過《蝴蝶夫人》、《茶花女》、《葉根尼·奧涅金》、《唐璜》等經典歌劇。2002年,他成為芬蘭國家歌劇院首席指揮。這是進入新世紀繼2000年小澤征爾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首席指揮之後,又一位亞裔指揮家,也是第一位華人指揮家進入歐洲國家級歌劇院擔任首席指揮,2009年被聘任為上海愛樂樂團音樂總監。2000年還受聘於中國交響樂團,擔任藝術總監。

湯沐海是“湯氏三傑”之一。湯氏三傑,還被稱為藝術三父子——父親著名電影導演湯曉丹,長子著名油畫家湯沐黎,次子著名指揮家湯沐海。

每回國內演出,湯沐海都很忙。《中華兒女》記者幾次約訪都未能成功。直到4月8日,湯沐海才騰出排練間隙的一點時間,接受記者專訪。

出身藝術世家

湯沐海的父親,電影導演湯曉丹,以執導1974年的電影《渡江偵察記》和《南征北戰》而紅遍大江南北,2012年以102歲高壽仙逝。湯曉丹生於福建,是客家人,從小遠渡重洋去南洋,後來返回祖國。

今年春節後不久的2月21日,著名電影剪輯師藍為潔去世,享年87歲。電影和藝術界進行了隆重的追思活動。藍為潔,是湯沐海的母親。湯沐海身為海內外數支樂團的音樂總監,工作繁忙。他的父親湯曉丹和母親藍為潔去世時,他都身在異鄉。

藍為潔不僅是在事業上成績斐然,而且是這個藝術家家庭的主心骨和頂梁柱。她輔佐湯曉丹的生活和事業,並悉心培養兩個兒子,讓他們在藝術上建樹。

14年前,藍為潔73歲生日時,大兒子、著名油畫家湯沐黎給母親寫過一首詩:

苦海十年生死叢,

礁岩浪過更崢嶸。

相夫立業家中柱,

教子成才天外鴻。

一剪分明揚影藝,

千篇洗練敘腸衷。

川菊晚放秋風爽,

人過古稀火正熊。

藍為潔去世後,湯沐海在自己的博客上發布了訃告,附上了這首詩。

湯沐海走上藝術之路,和家庭的熏陶,尤其是母親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1949年,湯沐海在上海出生。小時候,他家庭條件很好。家裏訂滿了各種書報雜誌,並且母親看他有音樂天賦,還給他買了一架鋼琴。

很顯然,小湯沐海喜歡鋼琴。湯曉丹拜托當時的電影界泰鬥、作曲家王雲階幫忙找鋼琴老師。找來的老師自然都是名人。此外,湯沐海還有很多機會去聽音樂會,看芭蕾舞,以及許多一些不對大家開放的表演,也可以經常得到外麵的各種信息。在當時的上海,在這樣的家庭裏,雖然當時國家比較封閉,但湯沐海最初看到的藝術視野,已經是國際化的。

但父母絕對不是今天的虎爹虎媽。他們對湯沐海學習音樂沒有任何強迫的意思,隻是看你喜歡,然後給你創造條件。

蘇聯芭蕾舞團訪問上海時,湯曉丹已經在招待演出時飽了眼福,但藍為潔打聽到還有一場公開賣票,她還是千方百計求人花20元錢買了4張票全家入場,讓湯沐海看一次。那時,湯沐海剛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