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誰也不曾料到,這份“美差”竟會被新任縣委書記逼成“苦差”。
“蔣書記每季度必到園區召開現場辦公會,調研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他還會到企業巡夜,查漏補缺協調解決問題——他就像永不疲倦的坦克發動機,驅動整個係統快速前進。”羅勇說。
堂堂縣委書記,幹嘛如此拚命?
“梁平經濟總量較小,產業結構單一,市場主體量少質弱……要實現‘點上開發’,必須集聚起一批特色產業項目。”蔣宜茂說。
如何集聚?
“一是建立功能導向下的產業發展規劃,切忌像耗子啃南瓜——無從下口。”蔣宜茂說。
於是,梁平按照“137”總體部署,規劃“山水園林新城—特色風情集鎮—美麗新鄉村(社區)”三級同建體係,作為新型城鎮化牽引點;規劃光電科技、生態塑料、機械製造三大工業主導產業集群發展,作為新型工業化的主攻點;規劃糧菜、梁平柚、水產三大農業重點產業,作為效益農業體係支撐點;規劃雙桂堂、百裏竹海兩大核心景區,作為生態旅遊突破點。
“二是對符合功能定位的項目,無論大小,都提供體貼入微的服務——讓各個量級的市場主體協調增長,經濟活躍程度才能不斷提升。”蔣宜茂說。
為此,梁平推出了縣領導及職能部門領導牽頭對接產業服務製度。
蔣宜茂成為“首席服務員”,一直衝在前頭。
在“首席服務員”率隊推動下,梁平已初步形成光電科技、生態塑料、機械製造三大核心產業集群,三大主導產業成為梁平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梁平實現了GDP增速連續四年超過全國、全市平均增速,2014年全縣GDP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18億元。因為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明顯,2013年、2014年梁平縣黨政班子連續兩年被重慶市委表彰為“先進領導集體”。
“群眾叫我‘蔣老師’,我願意看到他們高興”
——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用“辛苦指數”換群眾“滿意指數”。
梁平沃野千裏,素有“川東第一壩”美稱。
柏家、紫照兩個鄉鎮卻是例外——山高路陡、土地瘠薄。
更糟糕的是,當地缺水。
一次調研時,蔣宜茂看到了讓他難忘的景象——
天不亮,鄉親們就要到水井前占位子;回來時,已經晌午。
一桶水,先淘米洗菜,然後刷鍋洗碗,再用來喂豬,絕對算得上“循環利用”。
村裏人成天灰頭土臉,十天半月洗不上一次澡……
在當地訪問了一天,蔣宜茂眉頭皺了三天。
“書記又心酸了。”幹部們說。
在梁平,幹部群眾都知道:“縣委書記見不得群眾吃虧受苦。”
作為縣委書記,僅僅“心酸”遠遠不夠。
“對民生問題,一定要發現一起解決一起,絕不能藏著掖著,絕不能光說不做。”蔣宜茂說。
這樣的要求,並不僅僅隻針對下級——每次走訪困難群眾,蔣宜茂總忍不住自掏腰包,往群眾手裏塞錢。
“蔣書記給錢從來不數,摸到多少是多少。”金帶鎮黨委書記蔣明號說。
因為親民愛民,群眾送了他一個親切稱呼——“蔣老師”。
蔣宜茂卻不滿足:“僅憑一己之力,能幫到多少人?”
要做好“梁平等式”,必須盡全縣之力抓好“民生實事”。
為此,蔣宜茂和縣黨政領導班子使出“絕招”——製度惠民。
一是財政傾斜,提升公共保障基本麵。
“每年至少要將縣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用於民生。”縣財政局局長唐俊義說。
三年來,用於教育、醫療、幫貧助困等基礎保障項目的財政資金超過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