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命書記”的“發展等式”
封麵故事
作者:陸睿
盛夏的陽光,一大早就鑽出雲層,將梁平縣城照了個透亮。
當第一縷陽光照進梁平縣委大樓時,蔣宜茂已經在伏案工作了。
這位教師出身的縣委書記,平均每天工作十二三個小時,被當地群眾稱為“拚命書記”。
他如此拚命,隻為探尋一個梁平生態涵養發展的科學等式。
“梁平,梁平,地勢平工作不能平”
——晝無為、夜難寐,傾盡心力摸索梁平生態涵養發展的科學等式。
2013年10月,一位戴著眼鏡的斯文漢子,刷新了梁平交通的一項記錄——15天“環遊”全縣一圈。
他,就是履新僅6個月的縣委書記蔣宜茂。
每到一地,蔣宜茂會提出兩個問題:“圍繞生態涵養搞發展,你們打算怎麼做?需要什麼支持?”
他提起筆,將基層聲音一一記下。
調研開始前一個月,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出台。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的梁平,被規劃為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肩負著“麵上保護、點上開發”的重任。
消息傳到梁平,一些幹部感到迷茫,認為“生態涵養,是不是就不讓發展了”“僅憑農業和旅遊,梁平不可能實現興縣富民”……
在一片爭論和歎息聲中,蔣宜茂及時組織召開了20多場院壩會和座談會,用心用情地分析、用理用力地宣講:“生態涵養發展,首先是發展——發展永遠是第一要務!”“‘生態涵養發展’是一種質量更高、標準更嚴、效益更佳的發展!”“我們既要做好‘保護’這個基本麵,更要做好‘發展’這個拉動點,讓兩者互生互助。”
幹部們的思想疙瘩被逐一解開。
思想統一了,又該如何實踐?
在全縣33個鄉鎮(街道)和多個部門跑了一圈,蔣宜茂心裏有了譜。
他提出了一個生態涵養發展的“梁平等式”——可持續的快速發展=發展速度×發展質量+民生實事+安全穩定+作風保障。
圍繞“梁平等式”,縣委常委會集體研究確定了解題思路——“137”總體部署。
“即圍繞‘富民強縣、全麵小康’這一總體目標,努力建成全市‘現代農業示範區、產城融合先行區、統籌城鄉示範縣’三大發展定位,聚力推進‘城市建新區、工業拓園區、旅遊造景區、統籌城鄉建示範區、效益農業抓龍頭企業、商貿流通建專業市場、對外開放抓招商引資’等七項重點工作。”蔣宜茂說。
梁平生態涵養發展之路,由此鋪開。
“千條萬條,不落實等於白條”
——敢於擔當、真抓實幹,傾心盡力推動“發展速度×發展質量”。
2014年7月的一天,梁平縣城。
晚上8點,縣工業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羅勇吃過晚飯,準備看看電視就休息。
這時,電話響了。
“羅勇,巨源不鏽鋼項目工地怎麼沒開工?”電話那頭傳來縣委書記蔣宜茂的聲音。
投資30億元的巨源項目,是梁平工業的“一號工程”。
放下電話,羅勇直奔園區。
羅勇趕到工地時,項目方董事長賀有才也到了。
蔣宜茂提出一串問題——
“工程建設順利嗎?”
“設備什麼時候進場?”
“水、電、路、通訊配套何時到位?”
一一得到滿意答複後,蔣宜茂才微笑著離開。
望著他的背影,賀有才喃喃道:“書記真不怕辛苦,又來巡夜了……”
蔣宜茂就任縣委書記那年,羅勇調入縣工業園區。
別人眼裏,他得到了一份“美差”——那裏是梁平發展工業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