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筆記本首頁寫著六個大字(1 / 3)

筆記本首頁寫著六個大字

封麵故事

作者:董莎莎

“正、信、廉、慧、勇、勤。”

翻開江津區委書記陶長海的筆記本,首頁寫著六個大字。

這六個字,就是陶長海幹事創業、做人為官的座右銘。

“發展園區經濟,工業產值過千億元……”

“開工建設主城至江津軌道交通,每年開工一條高速公路……”

“鼎山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幾江長江大橋即將建成……”

“2014年富硒產業產值達25億元……”

這些事,都是江津人期盼多年、夢想多年、呼籲多年沒有實現的大事、難事。

但陶長海憑著這六個字,帶領黨員幹部一一將它們變成了現實。

把百姓事當自家事、再艱再難也要辦好的“院壩書記”

一上任,陶長海就遭遇一個“下馬威”。

“數十戶居民,因為房屋產權問題到區委上訪。”陶長海說。

在處理這起上訪事件過程中,陶長海發現,這樣的矛盾糾紛不在少數。

一些幹部把抓發展和抓民生對立起來:“打醬油的錢多了,哪還有錢買醋?”

於是,狠抓發展,輕了民生。

陶長海決心扭轉這種局麵:“要盡量多分些‘蛋糕’給民生。”

有的幹部私下嘀咕:“還搞不搞發展了?”

陶長海亮出民生辯證法:“民生的事兒,不但要搶著辦,還要聰明地辦。”

為什麼要搶著辦?

“抓發展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搞好民生,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嗎?”陶長海說,“民生搞好了,老百姓氣順了,就會支持我們的工作,我們做什麼都會事半功倍。”

幹部們一琢磨,覺得是這個理。

為什麼還要聰明地辦?

“辦得不聰明,就會費力不討好。”陶長海說。

以前,實施了許多民生實事,可為何有的效果不佳?

“因為操作方法是政府‘端菜’、百姓‘吃菜’,政府做得辛苦,但不對老百姓胃口。”陶長海說。

陶長海要求幹部樹立民生工作新思維——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群眾點什麼我們就做什麼,讓民生實事真正姓“民”。

如何變“端菜”為“點菜”呢?一番調研後,一個想法在陶長海腦中誕生。

2014年3月5日清晨,暖陽初升。

幾江街道得勝社區一棵黃葛樹下,群眾圍坐。

“今天,我是專門來聽取意見的!”陶長海直奔主題。

真誠的開場白立即釋放了現場情緒。

“小區線路老化嚴重,變壓器被燒壞了……”

“小區一樓餐館油煙沒處理好,嗆死人了……”

“單元樓沒得物管,垃圾遍地,汙水橫流……”

…………

居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訴起苦來。

陶長海邊聽邊記,不時插話詢問。

半天“院壩會”,陶長海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記滿了四頁。

第二天,電力部門來了、園林部門來了、環保部門來了……

“變壓器修好了,油煙問題解決了,單元樓有了新物業……”居民王文素豎起大拇指。

為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2012年,陶長海將“院壩會”明確為黨員幹部聯係服務群眾的基本製度,並帶頭召開了20多場“院壩會”。

為讓“院壩會”達到“從群眾中帶走問題,將辦理結果還給群眾”的目的,陶長海推動建立了問題分類、全程代辦、三級聯動等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