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筆記本首頁寫著六個大字(2 / 3)

“院壩說事就是好,群眾辦事又好找。不管大小煩心事,一到院壩就化了。”老百姓編順口溜稱讚。

陶長海因此被老百姓稱為“院壩書記”。

擔當不推脫、敢幹不蠻幹的發展“領頭雁”

2013年7、8兩個月,陶長海抽空就下基層、到農村。

他想做一道證明題:江津也能發展特色效益農業。

“要想農民富起來,必須發展特色效益農業。”陶長海說。

很多農戶不信:“我們從小就在江津長大,不信這地能搞出啥子新名堂!”

陶長海笑笑說:“發展農業需要創新思維。”

陶長海正在思考的創新是生產導向如何向消費導向轉變。

充分調研並邀請專家論證之後,陶長海很快拿出數據:江津區90.21%的土壤富含中高硒。

“江津能成為中國長壽之鄉,就因為是富硒之地。”陶長海說。

近幾年,具有健康功能的富硒農產品日益走俏。

“跟隨消費導向,打造富硒果品、富硒蔬菜等十大富硒農產品基地。”陶長海說。

江津特色效益農業就這樣找到了方向。

2014年,江津富硒農產品表現搶眼——總產值達25億元。

“抓發展,還要有機遇思維。”陶長海常常這樣開導幹部。

2013年9月,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出台。

有的幹部很失落:“‘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被取消了,江津跟城市發展新區的其他區縣平起平坐了。”

但陶長海的眼睛卻亮了:“機遇常常躲在拐角轉彎處。”

江津區委根據新定位,決定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特色效益農業示範基地、商貿物流集散基地、都市休閑度假旅遊勝地。

2014年初,成都鐵路局計劃在重慶布局一個鐵路樞紐。

獲得這個信息,陶長海坐不住了。

“機遇來了,我們的一大定位就是商貿物流集散地。”陶長海說。

陶長海督促相關部門連夜調整規劃方案。

不久,他帶著方案直奔成都。

“陶書記把江津規劃方案曬出來後,我們眼前一亮,決定將鐵路樞紐設在江津珞璜。”成都鐵路局渝鐵開發公司總經理張勇說。

因為鐵路樞紐的入駐,市政府也將千萬噸級長江樞紐港項目布局在了珞璜。

“兩個項目建成後,‘渝新歐’鐵路與長江黃金水道將在此實現無縫對接。”陶長海說。

商貿物流過去是江津的短板,現在成了潛力。

“作為區委書記,要當好地方發展的開路人,還必須有擔當。”陶長海說。

麵對發展困局,陶長海喜歡說一句話:“最難辦的事情我來辦!”

四麵山升級5A級風景區,修建江(津)習(水)高速公路是關鍵。

但這條路並未納入重慶“十二五”規劃,大家覺得“骨頭太難啃”。

陶長海站了出來:“不能‘等靠要’,必須主動作為。”

他找到市領導和有關部門,陳述修路理由和辦法,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可行”批複。

因為投資大,回收慢,投資者不願接手,大家不知所措。

陶長海站了出來:“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創新投融資模式。”

他組建談判團隊,親自與企業談判——重慶第一條采用PPP模式修建的高速公路就這樣順利開工。

因為一句“最難辦的事情我來辦”,陶長海交出的成績全是幹貨:鼎山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北汽西南汽車生產基地落戶江津,濰柴汽車生產基地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