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戰時期桂林文化城的經典之作(2 / 3)

所謂抗戰之作,說的是《秋聲賦》的抗戰題材與抗戰主題。《秋聲賦》寫的是文人抗戰、文化抗戰,徐子羽他們所做的事情,不是喋血沙場,馬革裹屍,而是通過文學作品喚醒國民的愛國意識,肅清國民的民族缺陷,激勵國民的抗敵勇氣。田漢1941年10月創作《秋聲賦》,故事的時間背景與當時的時間背景完全一致。1941年9月,日軍為實施其“南進策略”,出兵十萬,大舉進犯湘北,企圖在汨羅江以南長沙以北消滅第九戰區的中國軍隊。第二次長沙戰役正是《秋聲賦》一劇的背景,劇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心理與此戰役息息相關。全劇最後結束於第二次湘北大捷,漓江岸邊百姓“慶祝第二次湘北大捷”的歡呼之聲成為改變徐子羽憂鬱心情的“秋之聲”。同樣,劇中女主人公胡蓼紅,雖然一度為情所困,沉溺於對徐子羽的感情中不能自拔,但麵對戰爭中的難童,她終於覺醒,勉勵自己:“國家在和敵人奮鬥,我們也和我們心裏的敵人奮鬥吧”而徐子羽的妻子秦淑瑾,在曆經丈夫移情別戀的情感創痛之後,也意識到自己的懶惰和自私,並自信自己還有飛翔的本能,希望通過教育難童使自己能夠對國家民族有用。還有徐母,為支持兒子的抗戰文化事業,不惜賣掉了自己的首飾。還有大純,徐子羽的女兒,純真美麗的少女,也開始排戲,加入了抗戰文化事業。

1941年12月,田漢的《秋聲賦》為新中國劇社帶來了轉機,也幫助田漢本人從低迷苦悶的心境中走了出來。巧合的是,也正是這個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不宣而戰,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天,美國對日本宣戰,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定對日、德、意宣戰,中國抗日戰爭彙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洪流,中華民族的命運也開始發生了新的轉機。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話劇《秋聲賦》看作是民族命運轉機的預言。

歐陽子方夜讀書,忽聞有聲自西南來,

初淅瀝以瀟颯,忽奔騰而澎湃,

似山雨將至而風雨樓台,

不,似太平洋的洪濤觸巨浪、觸崖邊而散開。

啊,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

但是我們不要傷感,更不用驚怪,

用鐵一般的堅定從風雨中、浪濤中屹立起來,

這正是我們民族翻身的時代。

這是話劇《秋聲賦》的開幕詞。七十年過去,已經翻身的中華民族有了更宏偉的夢想,那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顯而易見,田漢話劇《秋聲賦》的名字來自歐陽修的辭賦作品《秋聲賦》。

在辭賦《秋聲賦》中,歐陽修描摹的“秋聲”,有風聲、雨聲、草木聲、波濤聲、秋蟲聲、金屬相擊聲和兵馬行軍聲。通過對這些“秋天的聲音”的描寫,歐陽修表現了秋天的肅殺與凋零,傳達了人生的悲涼和傷感。那麼,田漢的話劇《秋聲賦》中,“秋聲”是什麼?作者又想傳達什麼呢?

正如歐陽修的辭賦《秋聲賦》,田漢在他的話劇《秋聲賦》中,也寫到了各種各樣的“秋聲”。

比如,主人公徐子羽女兒大純朗誦歐陽修《秋聲賦》的片斷,是穿插劇中重要的“秋聲”。九百年前歐陽修的辭賦,成為劇中核心的音響。大純朗誦《秋聲賦》的聲音,該劇主題歌對《秋聲賦》語句的襲用,都在提醒觀眾,作者田漢也進入了他人生的多事之秋,歐陽修的秋士之感,同樣被劇中人傳承。

當然,歐陽修的辭賦《秋聲賦》,隻是田漢話劇《秋聲賦》中的一個隱喻。對於田漢而言,他在話劇《秋聲賦》中,呈現了許多歐陽修辭賦《秋聲賦》所沒有涉及的“秋聲”。

比如《漓江船夫曲》:

撐嘔喉喉!撐嘔喉喉喉!

肩頭鐵板一樣的硬呐喉喉!

篙兒弓一樣的彎呐喉喉!

拚著我們的血和汗喉喉!

哪怕他三千六百個閻王灘呐喉喉!

撐上去了萬事平安,

撐不上去流到那鬼門關,

海龍王請你吃早飯呐喉喉!

徐子羽家住漓江邊,一家人終日聽到的漓江險灘上的號叫聲。秋天,漓江進入了枯水季節,行船難度變大,船戶不得不使出更大的勁去挪移行船。這種既壓抑又淒厲的船戶號叫聲成為秋聲之一種,讓終日聽著這秋聲的徐子羽妻子秦淑瑾發出如此評論:“聽那些船戶們簰篙子的時候,高聲的號叫,那聲音發著抖,就像哭著似的,使人家心裏怪難過的……”

如果說船戶的號叫聲主要來自自然的造就,那麼,民族戰爭、政黨矛盾的風雲變幻,更是劇中人物心中揮之不去的“秋聲”。

“找差事比找老婆難,找房子又比找差事難。”這是戰時的寫照,也是人們經常掛在嘴上的“秋聲”。

聽劇中人的對話:

不要說桂林的山水了,我一到市內就看見許多新的戲劇上演的美麗的廣告。一到書店,新出版的快報也是美不勝收。桂林文化界的活動真是蓬蓬勃勃的,不愧是西南文化的中心。

桂林文化界的榮枯也跟桂林的天氣一樣,“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現在已經有些秋意了,你看見的那些都早最盛期的陳跡,就好比落花滿地未嚐不好看,其實春天已經過去了。

這段對話說的是當年桂林文化城的實況,當抗戰初期同仇敵愾的激情過去,進入相持階段,國共矛盾導致了桂林的文化蕭條,正如劇中人黃誌強所說:“抗戰到了現階段,中國民族的缺點暴露得更利害。”敏銳的文化人自然聽到了“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秋聲”。

如果說辭賦《秋聲賦》的“秋聲”主要來自歐陽修的想象與虛擬,那麼,話劇《秋聲賦》的“秋聲”,則來自田漢感同身受的具象。上述船戶的號叫聲,戰時的衝突聲,可以理解為話劇《秋聲賦》所講述時代、所描繪城市的“和聲”,除此之外,田漢更注意營造的,是劇中人物內心的“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