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家棟梁,中興名相
金人在張邦昌之後,又扶持了劉豫偽齊政權,以製衡南宋。金國與劉豫政權經常聯合一起,進攻南宋,對其構成極大威脅。紹興三年(1133年),京西招撫使李橫冒進,打算以他那京西雜牌軍收複開封,結果開封沒能收複,重鎮襄陽卻為金齊聯軍所破,朝野震驚。
趙鼎雖是文臣出身,但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他,也頗知軍事。當時,他已經被趙構重用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參與國家重要軍事行動的研究和策劃。襄陽失守,如同河流上遊的水閘為敵軍所操控,極其被動,所以,襄陽不得不收複。在商議收複襄陽將帥人選時,趙鼎極力薦舉嶽飛,他說:“知上流(襄陽)利害無如飛者。”主管軍事的簽樞密院事徐俯卻不以為然,認為嶽飛不是最佳人選,趙鼎力爭,後來嶽飛果然收複襄陽,可見趙鼎不但懂軍事,還知人善任。
南宋剛剛成立的這幾年,金人不斷南侵,戰局瞬息萬變,邊關警報此起彼伏。每每變局,趙鼎總是沉著應對,屢向趙構進用兵之言,趙構開始把他當成左膀右臂,視為股肱之臣了。紹興四年(1134年)秋,趙鼎被任命為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當上了宰相,兼管軍機要務。他任相的消息發布後,“朝士相慶”,真是眾望所歸。
趙鼎在戰亂中成長為肩挑大梁的宰相,可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以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堅定的抗金意誌,投身到抗戰救國的大事中去。同年,偽齊聯合金軍南下侵宋,金國派出兀術領兵參戰,合稱50萬大軍(實則30萬左右),來勢洶洶,南宋上下,舉國驚恐。在討論戰禦之計的過程中,將帥們議論紛紛,大部分人認為應避其鋒芒,還有人勸趙構趕快尋一逃跑之地,保命要緊。而趙鼎卻認為要積極應戰,堅決抵抗,不能示弱。在他的耐心勸說下,趙構決定抵抗。趙鼎又推薦賦閑多年的張浚為知樞密院事,視軍江上。
這段時間,是南宋腳根漸穩、內亂漸平、經濟複蘇的一段時間,也是在抗擊北方強敵人心最齊的一段時間,上至皇帝,下至士卒,可以說是同仇敵愾。形成這個好氛圍,與趙鼎的努力協調是分不開的。在趙鼎的措置下,韓世忠所部在揚州大儀鎮大破金軍,嶽飛所部在廬州大敗偽齊軍,前方佳音不斷,捷報頻傳,取得局部戰爭勝利。加上此時金太宗病危,金軍見無利可圖,隻得撤軍北還,聯軍攻勢被瓦解,趙構暫時又坐穩了帝位,不禁長舒一口氣,感歎道:“趙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興,可謂宗社之幸也。”
三、路線之爭,你死我活
趙鼎在任相那些年,雖然內憂外患、舉步維艱,但他心情是舒暢的,因為朝廷上下抗金的態度基本一致。人做事累點不要緊,要緊的是上下同心,這樣的話,身累心不累。最怕人心不一,這樣必然身心交瘁。趙鼎之所以成為“中興名相”,一方麵因為本身的才學與品質,另一方麵與當時朝廷的氛圍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當然,正如一個國家有興衰之別,人的仕途也絕非青雲坦途,也有背運之虞。在他的推薦下,張浚再次入朝拜相,兩人共同輔佐趙構。趙鼎與張浚雖然都是主戰人士,但兩人性格卻迥然不同,張浚激進,趙鼎淡定,張浚操切,趙鼎沉穩,一個急於求勝,一個穩打穩紮。這樣兩個人在一起共事,無論他們先前有多麼友好,遲早也會產生矛盾。
紹興六年(1136年),劉豫決定孤注一擲,組織偽軍30萬,打著金軍的旗號,分三路南下伐宋。趙鼎意欲退守江南,而張浚主張抵抗,並得到趙構支持。於是,張浚調動各部與偽齊交鋒,獲得了勝利。勝利後,趙鼎主張停戰,而張浚卻堅持乘勝而上。同時,在處置名將劉光世的問題上,趙鼎與張浚也分歧嚴重。張浚認為劉光世久而無功,應當罷免。趙鼎認為用人之際,輕換主帥會離散軍心。而皇帝趙構此時機會主義思想抬頭,希望張浚能幫他恢複中原,對張浚言聽計從。兩人矛盾逐步升級。在此情況下,趙構罷免了趙鼎,讓他以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一邊歇息去了。
後來,在張浚的一手操辦下,朝廷奪了劉光世的軍權,劉光世去職後,他的部下酈瓊卻因不服新人節製,率淮西軍4萬之眾投降了偽齊,使南宋剛剛積攢起來的一點兵力優勢喪失殆盡,史稱“淮西兵變”。最後,張浚也不得不引咎辭職,趙構又重新啟用趙鼎為相。
二度任相後,趙鼎越來越感到行事艱難。艱難的關鍵,是因為趙構在內政外交政策上,起了顯著的變化。一是要貶死張浚。張浚是有“勤王”之功的,苗劉之亂的平定,幾乎是張浚一手策劃的,但當他辭職後,趙構卻無情地說:“浚罪當遠竄。”要將其貶至嶺南,而嶺南在當時卻是死地。為此,趙鼎偷偷扣下詔書,然後反複做趙構的工作,說張浚有“勤王”功,又說他有八十歲的老母要照顧,幾乎是哀求,在苦口婆心的勸說下,趙構才勉強同意張浚貶嶺南稍北的永州,其實也離死地不遠;二是熱衷於向金乞和。金國派人前來議和,說是議和,實際是以逼宋稱臣、納歲幣等屈辱政策招降而已,所有朝臣都認為金人不可信,反對議和,而趙構卻深信不疑,對反對議和者竟然一反常態地大發雷霆;三是秦檜上台。秦檜建炎元年(1127年)被金人俘獲,建炎四年(1130年)忽然攜家而還,十分吊詭。秦檜回來後,趙構曾用他為相,但不久就被朝臣論罷。然而,自從張浚離朝,秦檜就在趙構的安排下,再次進入了核心決策層。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秦檜出任尚書右仆射兼同平章事,與趙鼎並相,他那“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投降說又浮出了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