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嘉靖皇帝:丹爐焚毀的帝業(1 / 3)

嘉靖皇帝:丹爐焚毀的帝業

作者:趙立波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因武宗無子嗣,所以由內閣首輔楊廷和根據“皇明祖訓”尋找皇位繼承人,而武宗唯一弟弟朱厚煒幼年夭折,於是上推至武宗父明孝宗一輩。孝宗兩名兄長皆早逝無子嗣,四弟興王朱祐杬雖已死,但有二子,興王長子(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終弟及”的原則立次子朱厚熜為嗣,即明世宗。

一、少年天子

1521年4月21的這一天,風和日麗,雲淡風輕,卻在明代曆史上占據了重要位置,這天即在正德皇帝死去兩天以後。一個由司禮監、勳貴、皇室、內閣及帝國朝廷代表組成的使團前往湖廣省的安陸。年輕的朱厚熜在他們到達時迎接他們,拿到太後的詔書即皇帝位,朱厚熜還恍然如夢,這一切來得太突然了。

首輔楊廷和是這期間最重要的政局核心人物,在明武宗去世後,他總攬朝政37天,主要做了兩件大事:一是陸續清理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政治爛攤子,把過去陪伴他玩耍的豹房的武僧、教坊樂人都予以遣散;第二件事很重要,逮捕了當時民憤極大、掌控特務實力的江彬,消除了政局隱患。

朱厚熜登基後的第六天,就下詔群臣討論如何尊崇他的親生父母。當楊廷和以既定的“承祧”原則提醒他時,這位15歲的皇帝拉下臉來狡辯說:“孝宗本是伯父,如何變成了父親?興獻王本是朕生父,如何又變成了叔父?這樣繞來繞去不妥當。”這就是在曆史上被稱為“大禮議”的事件。

作為他皇位繼承的主持人楊廷和,由此才發現這個孩子太狡猾,本來已經商定好的事卻被他抵賴,在名分與皇位之間,他做出了極為強烈的反彈。隻此一個稱呼和尊號,讓整個帝國政治核心都為之爭鬥。原兵科給事中史道升任山西僉事,赴任前夕,上疏給小皇帝:“先帝(正德皇帝)自稱威武大將軍,廷和未嚐力爭。今於興獻帝一皇字、考字,乃欲以去就爭之,實為欺罔。”緊接著就回憶了一個相關的事情。想當初,正德皇帝朱厚照違反祖製自稱威武大將軍,身穿鎧甲,頭戴銀盔,腰佩寶劍,騎乘在一匹棗紅馬上,威風凜凜,神采飛揚。群臣匍匐道左,高呼萬歲。大學士楊廷和不但不以違反祖製加以阻止,還代表大臣進酒一杯,表示祝賀,皇帝一飲而盡,對楊廷和高聲說道:“朕在榆河曾親斬虜首一級!”楊廷和趕緊叩頭,讚揚道:“皇上聖武無比,臣民備感欣幸!”這個關於違反祖製的往事在世宗朱厚熜看來實在太及時了。楊廷和終於受不了,上疏自辯,並請求辭職回家。朱厚熜考慮到讓他離職的時機並不成熟,下詔安撫他說:“及國勢危疑之際,又能計擒逆彬,俟朕從容嗣統,功在社稷。”(《世宗實錄》卷二十一)表麵如此,他們君臣矛盾卻日益不可調和,兩個非常固執的人都開始布局隔空發力。

終於在嘉靖三年(1524年),朱厚熜再次將“大禮議”問題交付文武群臣集議,楊廷和見朱厚熜又開始否決他們之間的“既定方針”,加之其他提議也被否決,於是再次上疏請求退休。這時候,朱厚熜已經掌握了所有權力,厭倦了楊廷和的跋扈難治,於是順水推舟,同意他回家養老。楊廷和的退休是新帝舊臣之爭的重大轉折,使體會到權力味道的朱厚熜開始越來越自信。“大禮議”是矛盾爆發點,左順門是明世宗的“大禮議”的收官之作,展示了他已經大權在握,有能力掌控政局。

7月,包括九卿23人,翰林20人,給事中21人,禦史30人等共200餘人的龐大隊伍,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大呼明孝宗。哭聲,喊聲震天。

朱厚熜此時正在靠近朝堂的文華殿,他聽說左順門外有騷動,立即派幾個太監去讓群臣散去。但是群臣推說他們沒有得到書麵的詔令便拒絕離開。但當詔書隨要隨有時,群臣仍然拒絕走開。於是朱厚熜立即下令逮捕了為首的8人。一時群臣情緒更加激憤。左順門前出現混亂,聲震闕廷。朱厚熜殺心頓起,派人將員外郎馬理等134人逮捕,86人待罪。一時間錦衣衛從四麵八方圍來,左順門瞬間被染紅。這些血跡清楚地表明了18歲的朱厚熜的意誌,他的旨意是不能被逆轉的。在被打的文臣裏,有個叫做楊慎的人,他是楊廷和的兒子。這是世宗第一次與以楊廷和為代表的文官徹底決裂,為此他開始重新構建絕對服從自我的官僚體係。

二、靡不有初

嘉靖前期推行了改革,成效顯著。河南道禦史劉安說:“今明天子綜核於上,百執事振於下,叢蠹之弊,十去其九,所少者元氣耳。”朱厚熜以其智商和能力,在勵精圖治的精神下,把大明王朝引向一個繁榮穩定的局麵並非隻是夢想。

朱厚熜通過“大禮議”提拔了一批低級官僚,借重他們的力量張揚皇權,並最終戰勝了內閣。楊廷和集團開始走向覆滅,張璁等新興勢力迅速崛起,明朝統治階級內部借助“大禮議”平台開始有序而及時的吐故納新,成功實現新舊勢力的更替。

首先,他革除鎮守中官。宦官出鎮各地,是前朝的一大弊政。宦官領兵鎮守,掌握兵權,多施橫暴。又往往牽製主帥,貽誤軍機,甚至與朝廷內宦互相勾結,釀成禍患。《明史·宦官·張永傳》記載:“世宗習見正德時宦侍之禍,即位後禦近侍甚嚴。”“帝又盡撤天下鎮守內臣及典京營倉場者,終四十餘年不複設。故內臣之勢,惟嘉靖朝少殺雲。”可以說,朱厚熜此時勵精圖治之心絕對清晰可見,而且抓住了要害。通過一係列的革除舊弊,對宦官勢力嚴加抑製,影響是深遠的。

其次,清理勳戚莊田。張璁作為內閣首輔,不僅在“大禮議”鬥爭上給了他極大幫助,在早期施政上出力亦不小。1529年,奉命編修《會典》的官員上疏說:“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額田已減強半。”《明史·食貨誌》額田即是民田,大量減少就是因為地主豪強的欺隱和憲宗成化以來,諸王勳戚依仗權勢,擴展莊田。朱厚熜敕令“有分外強占者,俱給原主”,今後不準妄行,這種比較務實的抑製兼並的土地政策,完整地體現了為政之初的朱厚熜頗有治國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