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問題政治化
短期來看,江南奏銷案隻有一個贏家,那就是朝廷。
表麵看來,它似乎達到了“一石二鳥”的雙重目的。一方麵,大規模抄家補上了長期積欠的稅銀,地方官府可以向朝廷足額奏銷,完活交差了。財政拮據的困局得以緩解,至少軍餉是不愁了。另一方麵,經曆了牢獄之災的江南縉紳們,財力崩潰,斯文掃地。那麼,清廷為什麼要處心積慮地打壓這些縉紳富戶呢?
清兵入關後,朝廷一度奉行入鄉隨俗政策,拉攏漢族士大夫支持新政權。然而,隨著清軍節節勝利,迅速席卷中原,攝政王多爾袞似乎被衝昏了頭腦,竟然一改先前承諾,強行推廣滿族發式和生活習慣,甚至編出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民謠廣為傳播。
明末以來,江南地區向為人文淵藪,程朱理學影響很深,“華夷之辨”的民族意識強烈。本來就對清王朝這個少數民族政權非常抵觸。麵對清軍的虎狼之師,揚州、江陰、嘉定軍民進行了英勇抵抗,也因此在城破後遭遇屠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給江南漢族縉紳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壞印象,加深了對清朝統治的不滿。
就在嘉定縣奏銷案案發之際,鄭成功的大軍已經打到了長江口,江南多個府縣望風披靡。那些忍了十幾年的江南縉紳似乎看到了出頭之日,紛紛簞食壺漿,迎接鄭軍到來。依當時情勢,如果江寧失守,清廷在江南的統治很可能土崩瓦解。
鄭成功在江寧城下過於輕敵,招致慘敗。對於清廷來說,這是一件幸事。驚魂甫定,清朝最高決策層就在琢磨:為什麼鄭成功大軍在江南勢如破竹。他們的一致結論,就是江南縉紳的反清情緒猶存,懷柔政策已經失靈,必須采取強硬手段,在經濟上、政治上和精神上予以打壓,徹底摧毀江南縉紳反清複明的基礎。於是,江蘇巡撫朱國治就成了這件事的操刀手。整頓賦稅、清理積欠、完成奏銷,本是經濟工作,卻被他異化為整治江南縉紳的政治手段。
清廷贏了。剪除異己、維護江南政局穩定的目的達到了。然而,贏得並不光彩。采取普遍打擊、殺雞取卵的做法清理積欠,完成奏銷,隻能緩解一時的財政緊張,卻無法形成可持續的稅源,隻能強壓住縉紳們的反抗情緒,讓他們看起來服服帖帖,拜倒在強勢的朝廷之下,卻無法弭平他們心中的創傷和不滿。
十幾年後,三藩之亂爆發,戰火燒遍南中國。為了籠絡人心,爭取江南士大夫支持,已經親政的康熙帝這才放鬆禁令,允許在奏銷案裏被革除功名、降職使用的官紳繳納銀兩,恢複功名,官複原職。江南奏銷案的鬧劇才算落下帷幕。此後,這一風波逐漸淡出了清朝官修史書,沒人再敢提及此事。以致到了20世紀,許多學者想研究這段故事,卻找不到連貫詳實的文獻史料。
又過了半個世紀,清廷再次麵臨地方賦稅積欠嚴重,財政虧空難以維係的大麻煩。雍正帝並沒有效法多爾袞殺雞取卵、掀起政潮,而是通過推進製度建設,優化資源配置,打擊貪官汙吏和加強政績考核,將鬥爭範圍局限在官場,最終解決了這一頑疾,為康乾盛世的延續奠定了承前啟後的基礎。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現供職於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本文選自:財經國家周刊 2015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