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十八年(1661年),八歲的玄燁剛剛登基,懵懂無知。索尼、鼇拜等輔政大臣,深知錢糧收繳不齊,威脅國家財政安全,便以康熙皇帝的名義發布諭旨,要求各地官員加緊督辦,按期完成征稅任務的才能在績效考核中被認定為稱職。如有推諉拖欠,無論官職大小,一律凍結其升職調轉,待限期內將錢糧補齊再解凍。如果在限期內仍無法補齊積欠錢糧,要麼革職拿問,要麼降級處分。從速補齊拖欠錢糧的官員,即便因故降級留任,也可以立即官複原級。
有了這樣的“尚方寶劍”撐腰,地方官紛紛跳了出來,向江南縉紳們發起了催糧催稅的猛攻。這些地方官裏的急先鋒,就是江蘇巡撫朱國治。他會采取什麼手段催繳欠稅呢?那些手眼通天的江南縉紳會束手就擒嗎?
巡撫大人手腕毒
在落實朝廷諭旨的執行力上,朱國治在康熙初年的封疆大吏裏能排進前五名。順治十六年(1659年),他出任江蘇巡撫,恰好趕上鄭成功舉兵北伐,包圍江寧(今南京)。於是,鄭成功的進攻就成了他征稅的借口,到處斂財,搜刮無度,人稱“朱白地”。
有了朝廷的諭旨,朱國治馬上下令查賬。隻要有欠稅,哪怕隻欠一丁點,也要抓起來問罪。蘇州、鬆江、常州、鎮江等四府和溧陽縣,加在一起抓了13517名縉紳,包括2171名鄉紳,以及11346名生員(秀才)。朱國治要求他們兩個月內必須將欠稅賠補完畢,否則從重治罪。至少要剝奪功名和打板子,嚴重的話還會革職、充軍、抄家。
不光抓人,朱國治還把錢糧積欠分為“宦欠”、“衿欠”、“役欠”,奏銷時分別造冊,注明欠稅數目、欠稅人名單,相當於編寫了一本江蘇縉紳欠稅情況彙編。
朱國治的嚴厲催逼,確實把一部分縉紳們嚇壞了。第一輪清查完畢,就有1924名紳戶和10548名生員(秀才)主動清理積欠,追回白銀總計4.9萬兩。可是,這點銀子相對於江蘇省的征稅缺額差得很遠。朱國治相信,一定還有數量更多的縉紳在觀望,甚至堅持抗欠。光靠嚇唬是不夠的,得動真格,放大招,下狠手。於是,江蘇省巡撫衙門啟動了更猛烈的第二輪清查。
第二輪清查的對象不光是欠繳稅銀,而是直接抓人。蘇州、鬆江、常州、鎮江四府因欠稅而被官府逮捕的縉紳多達13517人,衙役254人。不久,朝廷對這1萬多人做出了處理決定:不管欠稅多少,不管職務高低,所有縉紳的功名全部革除,考慮到舉人以上皆有豁免部分賦稅和受審免於體罰的特權,這一舉措不光令書生們的十年寒窗完全白費,而且將他們從社會的中產階級直接打回貧民。其中3000多人被帶上枷鎖,送交刑部治罪關押,遭受牢獄之災,直至次年五月才陸續釋放。這些縉紳裏的現任官員均降二級,調離要缺,仕途遭遇重大挫折。衙役則要照價賠補,還清欠稅,經濟上損失慘重。
最糟糕的,不光是人身自由受到摧殘,政治前途遭遇不幸,還有他們的家產。人前腳被抓走,家產隨後就被官府打著衝抵拖欠稅銀的名義一掃而光。等他們走出監獄,回到家裏,發現家已不家,一塌糊塗。
倒黴的縉紳和官員裏,不乏當時名士,包括吳偉業、徐乾學、徐元文、翁叔元。己亥科殿試勇奪探花(進士及第第三名)的葉方靄,就因欠了一厘銀子,也被削掉了功名。雖說他曾上書陳情,強調自己欠的一厘銀子,折合銅錢一文而已,相當於今天的兩毛錢,但還是被朝廷駁回。留下了一段“探花不值一厘錢”的民間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