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文景之治”四十年
作者:郭建
為了對抗功臣集團,漢文帝需要有新的足以平衡功臣集團權勢的集團。他推行的“親親之道”,施惠的對象除了皇親,另外的就是國戚。國戚有他的母親薄太後家的親屬,以及他自己的皇後竇皇後家的親屬。
但是漢文帝當時麵臨著一個政治禁忌:皇族與功臣這兩個權勢集團是在消滅了呂氏這個最強勢的外戚集團後把自己推上台的,如果他再來扶植外戚,顯然會大大激化與這兩個集團之間的矛盾,政治風險極大。所以,他對於外戚的處理非常的謹慎。
舅舅的難題
漢文帝唯一的舅舅薄昭據說是位“忠厚長者”,我們看到在群臣誅殺諸呂後迎立漢文帝的過程中,薄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薄昭是漢朝建立後才從軍的老兵。大概是因為姐姐為漢高祖生了兒子的緣故,他來到漢高祖的宮廷,當了一名侍從“郎”。也因為姐姐不得寵的緣故,他在宮廷和朝臣中都比較謹慎,獲得這個好名聲。
進了長安後,這位皇帝的舅父起初依然保持本色,繼續當他的“忠厚長者”的角色。先是作為“中大夫”,在漢文帝即位後被任命為車騎將軍,迎接薄太後來長安。又被封為“軹侯”,是萬戶侯。
後來薄昭一直是將軍的身份,有時也要做和朝臣溝通的工作。還可以看到,皇親之間的問題,漢文帝也會請他出麵來溝通。
漢文帝登基滿十年的時候,這位國舅將軍出了大問題。不知為什麼,他把朝廷派來的使者給殺了。這是藐視朝廷的重罪,沒有辦法開脫的。漢文帝不忍心按照法律來處理。他要公卿大臣們找薄昭聚會飲酒,暗示他自行了斷。可是薄昭一點不領情,不願自殺。漢文帝逐漸加大壓力,索性指示朝臣穿上喪服到薄昭家去哭喪,這下薄昭覺得麵子丟盡,隻好自殺了。
後來的皇朝政治家們幾乎都指責漢文帝的這個做法。奪了漢朝皇位的曹丕是一個公開讚揚漢文帝的皇帝,不過也指責漢文帝對於舅舅的態度。他說:皇帝對於自己的舅父這樣的長輩親戚,隻應該好好奉養,而不應該給他過分的權力,否則就容易觸犯法律,隻好壞了親屬情分。唐朝的宰相李德裕也說,漢文帝使薄昭自殺這件事很果斷,但薄昭是太後唯一的兄弟,這樣果斷處理會傷透了母後的心。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專門發表評論:既然貴戚犯罪,就一定要按法處理,“法者,天下之公器”,善於執法的,就應該“親疏如一,無所不行”,才能夠使人不敢輕易犯法。但是漢文帝不找良師為薄昭輔導,卻讓他去管軍隊,養成驕橫的脾氣,直到殺死朝廷使者,顯然已經是無所顧忌,禍患是漢文帝自己造成的。不過他也認為,一旦薄昭做出如此對抗朝廷的事情,如果漢文帝還要去赦免他,那就更是昏君的樣子了。
這些評論當然都屬於事後諸葛亮式的點評。倒過來想一下,為什麼漢文帝一直將薄昭作為武將,或許更有意思。
漢文帝這樣的人事安排,應該是在功臣武將集團中摻入的自己親信的既定方針。他從代國帶去的舊臣,幾乎都加入到軍隊係統。
比如力勸漢文帝進長安的宋昌,也是行伍出身,漢高祖時期已經有“都尉”(可以指揮某一戰區或戰役方向軍官級別)的軍銜,進長安後,被任命為“衛將軍”,指揮京師地區的軍隊,封為壯武侯。漢文帝在位期間,宋昌一直保持著這個要害軍職。另一個漢文帝的親信郎中令張武,也是屬於武將係列,一直替漢文帝警戒皇宮,戰時則擔任將軍,率領獨立的部隊,隱隱具有製約其他野戰軍的意義。後來張武因受賄被揭發,漢文帝也是百般地庇護。
將錯就錯的皇後
最值得皇帝們信賴的就是外戚——也就是皇後的親戚了。因為同姓的兄弟子侄太強大了,有取而代之的危險性。而皇後的權威來自於皇帝,外戚取代皇位的阻力顯然也會比同姓親屬更高。這大概是曆代皇帝最終總是信任外戚的主要心理因素了。
漢文帝的皇後是竇皇後。說起來,這是個將錯就錯的美麗誤會的後果。竇皇後原來是清河觀津(今河北棗強縣)人。呂太後當政時,她作為“良家子”被選送到宮廷為太後的侍女。後來呂太後又決定將身邊的侍女分別恩賞給已經分封的各位皇子,每位皇子5名。竇氏也入選。她很想被分到趙國去,一方麵趙王劉如意是呂太後喜歡的皇子,可以有出頭的日子,而趙國也離她的娘家比較近一點。她托人向主管的太監求情,關照千萬要把自己排在去趙國的名單上。想不到所托的太監大概因為托的人太多,竟然把她錯排在去代國的名單上了。名單一經上奏皇帝批準,就沒有辦法再更改了。竇氏滿腹的委屈,大哭一場,被強迫帶到了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