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琴曲中的周代開國史(1 / 1)

琴曲中的周代開國史

作者:郭輝

琴,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樂器。其起源已無從稽考,傳說中,存在著伏羲造琴、神農造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和虞舜造琴等多種說法。這些傳說有個共同點,都認為琴最初時是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說而定為5根弦的,後來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為了“合君臣之德”以及征伐商紂王時鼓舞士氣,才增加到7根弦。南宋的劉籍在《琴議篇》中說:“琴者,情也;琴者,禁也。”認為彈琴可以修身養性、禁抑邪念。因此,琴在古代也是帝王教化天下的重要工具,“文王興周,鳴琴而治”,說的就是這種作用。

周文王不僅在弦數上改變了琴的形態,而且還創作了多首著名的琴曲。這些琴曲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周代開國的那一段曆史。周文王姬昌本是商紂王時期周國的國君,由於能夠篤行仁義、禮賢下士,得到了國內百姓和其他諸侯國的敬重。在岐山,他思念虞舜好問好察、任賢使能之德而創作了琴曲《思舜操》,又追太古淳風,向往“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無能名焉”的治國理論,創作了琴曲《古風操》。後來,周文王的實力發展受到了商紂王的猜疑,被關押在羑裏。在這裏,他一麵演《周易》,一麵又創作了名為《拘幽操》的琴曲,表達自己的憂愁悲歎之心。

周國的臣民思念文王,給商紂王送上美女和珍寶。紂王高興之下,不僅釋放了文王,還封他為西伯,授予他代商王征伐的大權。周文王回到岐山,渴望有賢人能幫助他,一日在占卜時,占得了一種非龍非麟、非虎非熊之物,他明白,這是帝王之師。所以就按卦象的提示去了渭水的北岸,遇到了用直鉤釣魚的呂尚,即後來所說的薑子牙。於是,他讓呂尚和他一起乘車而歸,拜為太師,稱為“太公望”。為此,周文王高興地援琴而鼓,自敘思士之意,所以這首琴曲就叫做《文王思士》。文王在呂尚等人的幫助下,先後攻打犬戎、密須、耆、邘、崇等國或部族,不斷擴大地盤,於是文王感慨亂世將盡,思盼天下歸服,創作了琴曲《文王操》。

周文王在伐崇侯虎的第二年去世,太子姬發即位,是為周武王。周武王經過幾年的準備,終經牧野一戰滅掉商朝,建立了周這個新王朝。建國兩年之後,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擔負起了輔佐成王的大業。周公繼續推行周文王的治國之道,德聲遠揚,連遠在交趾之南的越裳國也派人來朝,周公感慨,創作了琴曲《越裳操》,獻於文王之廟。

在這個過程中,似乎武王伐紂這件最為重要的大事,卻沒有琴曲體現。可能是因為這個事件太為重大了,琴曲無力承擔,周武王命周公等人創作了大型歌舞《大武》。《大武》共分為六部,集擊鼓、舞蹈、歌唱等多種方式融為一體,重現了武王伐紂的壯烈場麵,並將之作為國家禮製,用於祭祀、慶典等活動。據後人研究,《詩經》中的《武》《賚》《桓》《酌》《般》五首詩都是《大武》的歌詞。可惜,宏大的《大武》並未能留傳至今。

(本文選自:軍營文化天地 201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