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說“文景之治”四十年(2 / 2)

什麼事情都有“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式的轉機,到了代國後,代王劉恒卻非常喜愛她,和她一連生了一女三男。代王劉恒當時的王後姓王,和代王也有過4個兒子——從這一係列生育子女的情況來看,所謂代王劉恒曾為母病陪侍三年的說法,有很大的可疑成分。

竇氏運氣更好的是,代王劉恒被群臣推舉為皇帝的時候,原來的王後已經病死,更離奇的是,那位薄命的王王後生育的4個兒子也先後夭折,隻留下了竇氏的4個孩子。代王劉恒為皇帝後沒幾個月,群臣請求立太子,當時原來王王後生育的4個兒子都已死了,兒子裏排行老大的就是竇氏生育的劉啟。群臣推舉的也就是這位劉啟。既然劉啟是太子,薄太後就順理成章的指定太子的母親竇氏為漢文帝的皇後。

等到竇氏成為竇皇後的時候,漢文帝卻已經對她失去了興趣。到了長安,他就寵愛邯鄲來的一個宮女,封為慎夫人。後來又喜歡上了另一個宮女尹氏。有點奇怪的是,原來生育能力這麼強的漢文帝,當了皇帝後就再也沒有孩子了。

竇太後到長安後不久,就患病失明,成了一位瞎子皇後。不過她那倔強的個性好像由此更為突出。她是個有文化的女人,很熟悉並很欣賞黃老的學說,要求自己的孩子熟讀《黃帝》與《老子》。

竇氏兩兄弟

發動政變誅殺諸呂、推舉代王為皇帝的功臣集團,最害怕的莫過於皇後親屬勢力的膨脹。他們算準了薄太後的家族勢力單薄,也注意到竇太後家族勢力不大。竇皇後的父母都已經去世,薄太後下詔,要朝廷追尊竇皇後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下令清河縣為竇皇後的父母墳墓設置守衛的“園邑二百家”,派有官吏管理。

竇皇後有兩位兄弟,大哥叫竇長君,弟弟叫竇廣國,字少君。弟弟竇少君在四五歲的時候,因為家裏貧窮,被出賣為奴,以後輾轉賣了十餘家,完全與家庭失去了聯係。成年後的竇少君在宜陽,有一次為自己的主人進山燒木炭,作業現場發生了山崩事故,當時在山坡下有100多人全都死在了事故中,隻有竇少君一個人得以逃脫。大難之後,竇少君被主人帶到了長安。他聽說朝廷新立的竇皇後是觀津人,他還記得自己家的縣名,記得小時候和姐姐一起玩耍,一起爬桑樹,從樹上摔下來的事情。他請求人寫了給皇帝的上書,說明緣由。

竇皇後得到上書,向漢文帝請求召見竇廣國。竇廣國入宮,一一傳話詢問,竇廣國都根據回憶回答。最後竇皇後傳問還有什麼證據?竇廣國說:“隻記得姐姐在我被賣的時候,和我在官府的傳舍中最後告別,討了熱水為我洗澡,乞討了食物讓我吃飽後才走的。”竇皇後聽了情不自禁地上前抱住了竇廣國,姐弟倆哭成一團,侍禦左右也都隻好伏在地上陪著一起大哭一場。

竇皇後請漢文帝給自己的兄弟們“厚賜田宅金錢”,在京師安下家。對這個意外之喜感覺意外之憂的是功臣集團。他們原來以為竇皇後隻有一個兄弟,現在突然又冒出來一個,而且還因為曲折的經曆受到廣泛的同情。周勃、灌嬰等人商量說:“我們的生命都要懸於這兩兄弟了!這兩人出身低微,非要認真給他們選擇師傅、賓客不可,否則一旦又來效法呂氏,那就要出大事了!”於是朝臣們挑選了“有節行”的讀書人和這兩兄弟一起居住,陪他們讀書,教導他們作為貴族應有的禮節。據說竇長君、少君由此成為“退讓君子”,為人處世都不敢“以尊貴驕人”。

漢文帝與竇皇後對於竇氏兄弟這樣的改造成果究竟作何觀感?我們不得而知。我們隻知道漢文帝小心翼翼地對待這兩位大小妻舅,沒有給他們封侯爵爵位,好像也沒有給他們什麼官職,他知道功臣集團對於外戚後族勢力的增長實在是太敏感了,他不願意去破壞這個平衡。丞相張蒼被免職後,漢文帝曾考慮啟用竇廣國為丞相,可顧忌到功臣集團的反對,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打算。

外戚後族是帝王的天然盟友,是最能使帝王放心的代行權位的集團。漢文帝的種種措施,已經逐漸將漢朝開始以來一定意義上的“君臣分治”狀態轉向皇帝專權,決策權力已經不可逆轉地全麵掌握在皇帝手中,那麼皇帝必須要有完全值得信任的、自己的工作班子與執行班子。竇氏的權勢總會逐漸成長起來,隻不過並不是在漢文帝這位平衡大師的時代。

(作者係複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央視《法律與生活》主講人)

責任編輯:王封禮

(本文選自:文史天地 2015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