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上海都是全國進口葡萄酒最多的口岸,據海關統計,2014年,從上海入境的葡萄酒達1.04億升,約占總進口量的27.05%,進口總額為5.06億美元,約占總進口金額的1/3。這批價格令人咋舌的紅葡萄酒藏品,既在商品檢驗方麵取得了合格認定,更為重要的是,對作為收藏品與藝術品的葡萄酒進行全程施檢,也為監管部門應對新型貿易業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紅利組合拳
隨著集出口加工、轉口貿易、保稅倉儲和商品展示等功能於一體的外高橋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產業的進一步做大,包括稅收、海關、檢驗檢疫等相關監管部門所出台的一係列政策、措施的扶持就顯得更為重要,一係列的政策紅利所打出的組合拳,讓藝術品在“管得住”的前提下,流通更為順暢。
在檢驗檢疫方麵,2015年4月初,上海局製定出台了進出境文化藝術品檢驗檢疫管理新製度。這一新製度兼顧了監管把關和貿易便利化的雙重要求,以安全為底線,以便利化通關為追求,對進出境的文化藝術品實施風險評估,根據企業的風險管控能力、並結合貨物本身的風險屬性,實施分級管理,對於低風險的文化藝術品給予通關便利,同時加強對文化藝術品倉儲、展示、交易過程的監督管理,將原有的注重事前審批轉變為加強事中、事後的監管,實現放、管的有機結合。
隨著當代藝術的發展,藝術逐漸走向多元化的表現空間,綜合材料藝術成為當代藝術領域的一個重要類別,它突破傳統繪畫形式,帶給當代藝術以新的視覺語言及繪畫語境。藝術家們對材料的探索已無極限,任何東西都可以用來製造作品,因此,各類動植物標本、人體組織、廢舊金屬製品、舊汽車、舊家具、舊服裝以及電子元器件等都有可能成為當代藝術展品的拚貼元素。
而檢驗檢疫工作關心的是安全、衛生、環保和貿易反欺詐等底線性問題,對於進境藝術品的監管來說,關注的恰恰不是此類藝術品最重要的藝術價值和貨幣貨值,而是它們是否對“安衛環”帶來安全隱患,這一底線無法突破,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此次新政策的推行,對文化貿易產業帶來了三大便利。一是對於經風險評估確定為低風險的文化藝術品,涉及特殊物品的,可免予衛生檢疫審批;涉及動植物產品、動植物源性食品的,可免予檢疫準入或者檢疫審批。二是對於經風險評估確定為低風險的文化藝術品,報檢時可免予提供輸出國家或地區的檢疫(衛生)證書、原產地證書以及我國農業、衛生、食品藥品等主管部門的批件;三是進出境文化藝術品免予實施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律、法規另有規定以及涉及放射性檢測的重金屬礦、石材產品等除外)。
上海對外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院長沈玉良分析指出,雖然上海文化貿易相對保持了一個較快的增長速度,並且連續幾年實現貿易順差。但是從總體上看,城市文化貿易的規模仍較小,與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文化大都市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從政府管理部門來看,需要作出製度創新和進行主動扶持的地方還有很多。
作為質量安全的監管者,出入境檢驗檢疫在文化貿易產業領域發揮著“技術執法”的獨特作用,成為文化產業價值鏈上守衛安全底線所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全球化令世界範圍內文化產業價值鏈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明顯,借助新模式、新技術,中國文化貿易可以構築起一條新的‘絲綢之路’。”沈玉良說。
(本文選自:新民周刊 2015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