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文化生命精神的內在暢通(2 / 2)

現代新儒家堅心要為中國文化依然活著做見證、著力突顯民族性在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不僅對西化派的相關主張具有很強的理論針對性,而且對在極為困難的曆史條件下延續中國文化慧命,起到了重要的曆史作用。但其相關認識也有一個盲點:把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近現代文化打成兩截,根本不承認馬克思主義主導下的中國現代文化是整體的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這就表現出了偏狹的文化心態,從而對中國文化的現代建設產生了負麵影響。

馬克思主義的綜合創新派則表現出了兼重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特色。早在20世紀30年代,張岱年先生提出“綜合創新(造)”論時,就明確表示,既反對全盤西化,也不讚成全盤因襲中國古代文化,而是主張立足現時代的要求,“兼綜東西兩方之長”,“作一種創造的綜合”以“創成一種新的文化”。在其後70年的學術生涯中,張先生一以貫之地堅持了綜合創新的基本立場,並不斷做出新的探索。作為“綜合創新”論的響應者,方克立先生近年來提出了“馬魂中體西用”論。他指出,“中學為體”是“指有著數千年曆史傳承的,經過近現代變革和轉型的,走向未來、走向世界的活的中國文化生命整體。隻有中國文化生命整體才能夠作為自強不息、變化日新的‘創造主體’和厚德載物、有容乃大的‘接受主體’,某一階段、某種形態、某個流派的中國文化都不足以擔當此任。”這一論斷中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綜合創新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近現代文化關係的新進境。

綜合創新論的這一主張超越了西化派中國文化傳統早已死亡的觀點。盡管文化保守主義者鮮明地肯定了中國文化傳統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還活著,但是由於他們把中國馬克思主義主導下的中國現代文化歸結為中國文化的“歧出”、因而將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化打成兩截,根本不承認中國現代文化是整體的“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這就事實上使得中國文化的生命精神在現代社會難以得到鮮活而充沛的表現。綜合創新論在明確肯定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化是一個在今天依然有著鮮活生命力的、統一的“文化生命整體”的基礎上,進而揭明了兩者之間既是傳承發展與變革轉型的關係,又一以貫之地體現了中國文化自強不息、變化日新、厚德載物、有容乃大的生命精神。這就進一步暢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生命精神,避免了由於將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化打成兩截而使得中國文化的生命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難免窒塞不通的問題。與此同時,綜合創新論既認肯中國文化生命整體作為運作主體、生命主體、創造主體和接受主體,從而給中國文化以“體”的地位,又從時代性的高度肯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並積極主張吸收西方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積極成果、合理成分而為我所用。這就既挺立了民族主體性,又體現了開放的文化心態,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

(本文選自:中國周刊 201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