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國際化”
作者:龍應台
不論是北京還是吉隆坡,香港還是台北,都有一個“國際化”的共同麵貌:星巴克咖啡館不管在哪一個城市裏都可以俏生生地站在街角,7-11商店取代了原來老先生老太太開的雜貨店,最流行的嘻哈音樂和服飾到處可見,好萊塢的電影比歐洲還早上市。
生活的韻律也與國際同步:2月14日買花過情人節,10月底戴上麵具參加“萬聖節”變裝遊行,11月有人吃火雞過感恩節,12月廣場上萬人空巷載歌載舞慶祝聖誕節……
“國際化”正成為許多城市努力追求的目標。但是,慢一點,究竟什麼叫“國際化”呢?
歐洲的“現代化”
1978年我第一次到歐洲。這是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先進國家的聚集處,我帶著滿腦子對“現代化”的想象而去。
離開機場,車子沿著德法邊境行駛。一路上沒看見預期中的高科技、超現實的都市景觀,卻看見田野依依,江山如畫。樹林與麥田盡處,就是村落。村落的紅瓦白牆起落有致,襯著教堂尖塔的沉靜。斜陽鍾聲,雞犬相聞,綿延數百裏,竟然像中古世紀的圖片。
我是震驚的。我以為會到處看見別人的“現代”成就的驕傲展現,但是不斷撞見的,卻是貼近泥土的默不作聲的“傳統”。
爾後在歐洲的長期定居,我隻是不斷見證傳統的生生不息。
生老病死的人間禮儀——什麼時辰唱什麼歌、用什麼顏色、送什麼花,對什麼人用什麼遣詞與用句,井井有條。春夏秋冬的生活韻律——暮冬的化妝遊行以驅鬼,初春的彩繪雞蛋以慶生,夏至的廣場歌舞以休憩,聖誕的莊嚴靜思以祈福。
千年禮樂,不絕如縷,並不曾因“現代化”而消失或走樣。至於生活環境,不論是羅馬、巴黎還是柏林,為了一堵舊時城牆、一座破敗教堂、一條古樸老街,都可能花大成本,用高科技,不計得失地保存修複,為了保留傳統的氣質氛圍。
歐洲的現代與傳統之間也有一種緊張的拉鋸,但是他們至少認識到,傳統的氣質氛圍,並不是一種膚淺的懷舊情懷。當人的成就像氫氣球一樣向不可知的無限的高空飛去,傳統就是綁著氫氣球的那根粗繩,緊連著土地。它使你仍舊樸實地麵對生老病死,它使你仍舊與春花秋月冬雪共同呼吸,使你的腳仍舊踩得到泥土,你的手摸得到樹幹,你的眼睛可以為一首古詩流淚,你的心靈可以和兩千年前的作者對話。
傳統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是生存的必要。
我發現,自己原來對“現代化”的預期是片麵的。先進國家的“現代化”是手段,保護傳統是目的。譬如在環境生態上所做的巨額投資與研發,其實不過是想重新得回最傳統最單純的“小橋流水人家”罷了。大資本、高科技、研究與發展,最終的目的不是飄向無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語言、文化,自己的曆史、信仰,自己的泥土。
語言不是木棍
於是我看見:越先進的國家,越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傳統,傳統保護得越好,對自己越有信心;越落後的國家,傳統的流失或支離破碎就越厲害,對自己的定位與前景越是手足無措,進退失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