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故宮,站在文化啟蒙的節點上(2 / 3)

被遮蔽的國寶

《石渠寶笈》特展其實是紀念故宮博物院成立90周年的18個展覽之一。1925年10月10日,溥儀遷出故宮一年之後,故宮博物院成立。紫禁城向民眾開放,皇家舊藏也成了全民族的文化財產。故宮有多少藏品,一直以來的說法是近100萬件,直到2004年才進行了建院79年以來最徹底的文物清理,經過7年的時間,階段性的數字是180萬件。

一直以來故宮的藏品對於公眾來講顯得很抽象。故宮文管處的處長梁金生是文物清理的提議人,他家五代在紫禁城裏工作,1933年,他父親隨著故宮文物南遷,在路上遇到母親組建家庭,哥哥、姐姐和他都出生在南遷路上。梁金生在南京長到5歲才跟著故宮的文物一起回到北京,而現在他是這些文物的大總管。“從皇宮到博物館,必須按照博物館的體係把東西重新分類,這是個非常龐大的工程,比如說乾隆的詩稿就有三個大箱子,把它們整理入賬就需要好多時間。可1933年故宮文物就開始南遷了,新中國成立之後故宮內部的行政劃分也發生過變化,分類和賬目一直沒有徹底完成。”梁金生告訴本刊記者,因為時代局限,從前一些有曆史研究價值的物品並沒有被認作文物,比如皇宮的用水都是從玉泉山拉來的,可運水的水車沒有保存下來。2004年,正好文物搬進了地下庫房,把每件藏品的實物與賬目一一對應,並且輸入計算機。

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有25大類,繪畫有5.3萬幅,這次展出的《五牛圖》、《清明上河圖》都是其中的重要展品,法書7.5萬幅,《蘭亭序》、《中秋帖》、《伯遠帖》都是其中著名的作品,碑帖有2.8萬件、銅器16萬件、金銀器1.2萬件、漆器1.9萬件、琺琅器6600件、陶瓷36.7萬件、織繡18萬件等。藏品中太多是傳世文物和精美的藝術品,根據國家文物局的統計,全國文物收藏單位保管的一、二、三級珍貴文物中41.98%都在故宮。

如果同世界上其他著名博物館做橫向比較,故宮的藏品數並不遜色:大英博物館擁有800萬件藏品,大都會博物館擁有超過200萬件的藏品,盧浮宮的收藏目錄上藝術品有40多萬件,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各類文物270萬件。但是故宮的博物館屬性卻不鮮明,讓人印象深刻的隻有中軸線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的宮廷原狀陳列。觀眾擠在窗戶前隔著玻璃向內張望,可並沒有更多的頭緒,甚至難以意識到這是博物館的展廳,而更像是景點的一部分。

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北京乃至中國最重要的旅遊景點。大英博物館2010到2011年度的參觀人數是590萬人次,盧浮宮當年的參觀人數是890萬人次、大都會有568萬人次參觀、艾爾米塔什有350萬觀眾,而故宮博物院2010年的參觀人數是1283萬人,2011年超過了1400萬人。

大部分遊客的故宮參觀路線是從午門進入,目不斜視地沿著中軸線一路穿過這個建築群,再從神武門走出,很少有人走到旁邊去,那裏的專題陳列館其實一直都在展出國寶。太和殿西南的武英殿,從2008年開始每年推出3期故宮藏曆代書畫展。每期的展品有60件到70件,涵蓋了晉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重要美術家的代表作品,其中不乏傳世的國寶,如果跟隨展覽認真看下來,會對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作品都有所了解。與武英殿東西遙對的文華殿是陶瓷館,展出唐代越窯、邢窯、宋代五大名窯、元代青花、明清官窯的珍品,可以組成一部中國陶瓷史,但大多數的時候,這兩座宮殿非常安靜,隻有專業研究人員、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和偶爾離開中軸線、有好奇心的遊客才會光顧。

紫禁城的光環太耀眼,兩座側路的宮殿很難吸引到更多觀眾的目光,而跟180萬件藏品相比,現在展出的文物比例也難成氣候。客觀上講故宮博物院的古代房屋結構難以適合現代化展廳的要求,拓展展覽空間是故宮一直以來的打算,多年前曾經計劃在紫禁城裏建設地下展廳,但這個想法引起巨大的爭議。現在隻能是隨著故宮大修開放區域的增加,而設立更多的專題展廳,10月份故宮西區開放,慈寧宮將作為曆代雕塑的陳列館。故宮博物院還正在建設一個北區,那裏竣工之後,將作為大型的、有震撼力的展覽展廳,故宮博物院收藏的6200件家具、1300張地毯,大量的武備儀仗在紫禁城裏很難施展,但將來可以在現代化的北區修複和陳列。

兩次展出《清明上河圖》

《石渠寶笈》特展上排隊6個小時的觀眾,根據曾君的觀察,大部分是奔著《清明上河圖》去的,這讓她感慨萬千。故宮最近10年內兩次展出《清明上河圖》,她都親自參與,可反響截然不同。“故宮博物院80周年的時候,在延禧宮做了清明上河圖與宋代風俗畫的主題展覽,我負責寫《清明上河圖》的說明,我們拿宋代風俗畫、明清仿本橫向比較、縱向比較。《清明上河圖》的橋是木質的,後來的橋是石拱橋,《清明上河圖》的牆是夯土,明清都是磚,每個細節都去比較,寫得很辛苦,但是沒什麼人來看。”曾君說。

對於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專家來講,除了對古代書畫的研究和保護,展覽陳列其實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翻開博物館的曆史,它是一個由精英欣賞到開啟民智的演化過程。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講,博物館(museum)的意思是繆斯女神的神廟,任何一個用於音樂、美術、科學或提高學問的地方都能被稱為博物館,可是在英語裏museum變得非常特殊,專門指收藏和展示科學標本、藝術品和奇珍異寶的場所。它最初隻服務於學者,其次才是公眾,大英博物館剛剛開放的時候,參觀人數每天限定30人,不但需要門票而且必須提前預約,到了紐約興建大都會博物館時,教育的功能開始被重視。

大都會博物館建館前後的10年,紐約到處髒亂差、交通癱瘓,流浪兒在大街小巷遊蕩,上層階級把教化民眾當作拯救城市的方法,手段之一是通過藝術的滋養。第一任館長魯伊吉在1887年的一次演講裏說得明白:“簡單的純粹消遣是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沒有太高修養的大眾熱衷的娛樂方式。他們可能確實會在無憂無慮之中誤闖進博物館這個更好、品位更高的休閑場所,或許從此能成為繆斯女神的孩子,成為舉止儒雅、品位高尚的人。”到了當代,博物館的理論裏越來越強調對民眾的關懷和貼近社區、滿足社區的需求。

要把越來越多的觀眾吸引來看展覽,就得降低專業門檻,讓普通觀眾看明白,對於書畫專家們來講,這是個新體驗,需要琢磨和研究。曾君拿出厚厚的一本《蘭亭大展方案》來,2011年故宮午門上推出蘭亭大展,按照故宮的展覽規格,那是個比武英殿更重要的展覽。她告訴本刊記者,常務副院長李季要求書畫部要做到給一個高中文化程度的觀眾能看懂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