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性評價創新策略新探

考試與評價

作者:俞麗美

一、 榜樣評價,變作業為作品

曾在一次作業問卷調查中發現,有不少學生不願意做作業,是由於得不到老師肯定。一個個紅色的“×”漸漸挫傷了他們的自信心,熄滅了他們想做好作業的火花。我決定用榜樣的力量去重燃他們心中的希望。我在班級中開辟了一個作業展示的欄目,優秀作業被掛到了牆上,作業變成了作品,極大地喚醒了學生的自我表現欲望。比如當同學們讀完一本書,小組內就會製作小報,他們有的分章節設計成連環畫的形式,有的關注主人公精神的提煉,有的以書評的方式展開,此時的作業猶如一幅幅精致的作品,更具表現力。我特意安排作業不是很優秀的學生當評委,使他們有受寵若驚的感覺,專心致誌地看,認真地點評自己最喜歡的一件作品,並寫上一句話評語。我把他們的評語精心修改後,也附在作品的旁邊。一次次的欣賞激活了他們的思維,一次次的評價讓他們領略到作業的魅力,他們在學習榜樣的過程中產生了努力向上的動力。琳琅滿目的優秀作業成了我們班級一道亮麗的風景。這時,我會抓住點滴進步及時鼓勵:“你學到了小麗的風趣幽默,歇後語用得真是恰到好處。”“你的讀後感深刻、有哲理,快要趕上小芳了。”榜樣式評價,為學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點亮了學生上進的火花。

二、 多元評價,變批改為展示

評價不是評判,而是激勵。教師不僅應是批改作業對錯的裁判員,更應該是指明改進方向的導航員。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出現一些疑惑、錯誤是正常的,無需大驚小怪,此時需要外部的力量來鼓勵和支持他。如對於摘錄、談感想的作業,我讓學生用現場展示的方式來點評,同學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為了表達得精彩,他們做足了功課,查閱資料、照鏡練習,為了能在簡短的作業表彰儀式中亮相,同學們更是拿出看家本領,作業成了他們展示風采的舞台。此時,學生會想方設法做好作業,無論預習、複習都讓他們積極投入。經過實踐證明,展示學生的作業本,逐個幽默點評,如:“這個同學默寫全對了,但“字高字大”(自高自大)就不太好了。”含蓄、委婉的評價,不僅讓學生對自己的不足認識得更清晰,也揚起了他們自信的風帆。還可以讓家長參與作業評價,如一位家長在孩子講解《西湖》美景時評價道:“你真是西湖邊的女導遊,讓我領略到西湖的‘淡妝濃抹總相宜’。”形象的評價語言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多元評價,變批改為展示,引領了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家校交互作用更是為孩子的成長注入了生機。

三、 個性評價,變點滴為過程

成長檔案是過程性評價和動態評價的最好載體。通過成長檔案,研究學生的成長需求,發現學生的個性潛能,為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情景再現,讓學生在評價中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

從一年級開始,我就為每個學生建了一個成長檔案袋,不僅關注他們學習的進步,還及時記錄他們態度的轉變、情感的發展、個性的張揚。這些生動的成長故事,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評價的全麵和真誠,讓他們在善意的評價中發現自我的潛力。如小陸同學主動撿起小紙團的舉動被我捕捉到後,經過同學們的個性評價,小陸同學深受鼓舞,後來竟然成了班級的“勞動之星”。這種個性評價,猶如春雨般無聲澆灌,用正麵、積極、溫馨而富有哲理的語言,贏得了學生的感情共鳴,促進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日趨完善,真正讓班級成為人人學有專長、個個全麵發展的優秀群體。

四、 自我評價,變比較為超越

如果變學生間的橫向比較為自我的縱向超越,更能讓學生獲得“每天進步一點點”的良好感覺。學生既是評價的客體,也是評價的主體,通過創設機會讓每個學生自我評價,有針對性地給予引導,以實現自我管理,提升自身素質,促進他們形成自覺的行動內驅,更好地發揮潛能。

每到周五的下午第三節課,我讓學生抽簽進行自我評價,每個學生都會如實地說出自己本周的各方麵表現,分別列出自己的優缺點,還將自己的目標貼到“心願牆”上。這些具體的行為習慣目標,讓學生在自我反思中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短期內努力的方向。為了激活每個學生的熱情,我適時引進激勵機製,讓學生每天放學前對著同桌進行自評,並請同桌提建議。如小強同學說:“我今天為班級整理了書櫥,如果作業速度加快些,就更不錯了,我要努力!”同桌點評:“小強,你做計算題時不要粗心大意,作業加快點速度就更棒了,期待你明天成功!”變比較為超越,同學們少了相互間比較的壓抑感,卻多了自我今天與昨天比較的成功感。他們感覺到自我挑戰是一種快樂,發現不足是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一個個變得陽光、自信。

(作者單位:海門市能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