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望天門山》《鹿柴》
漫讀古詩
作者:郭學萍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一路豪情一路歌
李白,一個仗劍遠遊,詩酒當歌的豪客。
李白,一個縱情山水,潑墨雲峰的詩人。
他第一次踏上安徽當塗的土地,隻有25歲,這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年紀。那時的李白氣宇軒昂,躊躇滿誌,抱著“大丈夫必有四方之誌”的夢想,順江而下。
盡管他也苦悶過,彷徨過,所謂“南徙莫從,北遊失路,孤劍誰托,悲歌自憐”,但他仍然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而“欲濟蒼生”的願望矢誌不渝。
“天門中斷楚江開”,一個過分現實的人,不會相信長江水可以把天門山衝裂開來,變成東梁和西梁二山。然而,正是李白這份非凡的想象,讓我們感受到江水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的力量。
當塗,古代屬楚地,故流經這裏的長江稱楚江。“斷”、“開”兩字,下得利落有力,從而將天門山夾江而峙、相望如門之勢,極其簡潔、準確地摹繪出來。
如果說詩的首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湧,那麼第二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雄奇。盡管浩蕩的江水能夠將大山衝開,但大山畢竟扼江,江流不得不在此回旋轉向,往北而去。
一個“出”字,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有了動態之美,而且點出了詩人“望”的角度。他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固定地方,而是舟行江上所見。
李白立於船頭,任千壑在胸,氣吞山河。此時,他就是大江之子。精神上的優越與自信,讓他傲視一切。
詩的末句意思是:別看我隻是遠道而來,別看我隻是孤帆一片,我卻是從太陽之邊乘舟而至。雄渾的詩句,酣暢淋漓,巍峨的山和奔騰的水,在李白的筆下,驚心動魄。
正如明代大學者方孝儒讚歎的那樣:“我今吟詩篇,亂發飄蕭寒。若非胸中湖海闊,定有九曲蛟龍蟠。”
李白,盛唐的歌者。
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禪韻悠然藏古意
王維,字摩詰,有“詩佛”之稱。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這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
如果用“人緣淺,佛緣深”來形容他,算是貼切。
天寶末年,安祿山攻占長安,王維受其脅迫為官。安祿山兵敗後,王維得到赦免,任太子中允,後轉尚書右丞,世稱“王右臣”。
王維是個多才多藝之人,不僅通音律,會寫詩,他還是水墨畫南宗之祖。在經曆了大繁華、大幻滅之後,他在山水中找到了一種平靜。他忽然很希望自己是一朵開在山中的花,自開自落,任天地榮枯。
他的詩,有一種禪境。“空山無人”“鳥鳴花落”“水流雲在”“月照素琴”……這些意象經常出現於他的詩中。
“鹿柴”,是一個地名,“柴”和“寨”同音。詩的前兩句,寫空曠幽靜的山穀中看不見一個人,卻由於響過清脆悅耳的瞬間的人語聲,當空穀複歸於萬籟俱寂的時候,便有一種浸潤整個心靈的幽靜。
詩的後兩句,寫返照的夕陽那最後一抹餘暉,透過幽密的深林,投射到林間的青苔之上。這一抹淡淡的暖色調,與整個深林的冷色調,構成了一種難以言狀的豐富。
“景”同“影”。如果用電影鏡頭來看,“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不是人的視角,而是陽光的視角,亦或是詩人心中的一道佛光。
《鹿柴》是輞川係列詩中人們最熟悉的一首,非常單純。靜靜地讀時,你能否感受到自然生命微妙的運動和變化?能否諦聽到生命的脈動與豐富?能否觸摸到詩人心靈中微弱而清晰的響應和回聲?
也許,我們本來就不必苦苦尋覓詩境,不必去麵壁深山拜佛修禪。但是,我們的心中不能沒有這樣的一份清醒和寧靜。
當生命不再充滿喧嘩,一切就會變得非常單純。
(郭學萍,特級教師,南京市鼓樓區第二實驗小學
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