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給家鄉孩子的信》(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 / 2)

《給家鄉孩子的信》(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課例展台

作者:滕淩燕

一、 聽寫,導入重點

1. 學生聽寫,要求做到:行款整齊,大小一致,整體美觀。(聽寫內容:我們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比維持我們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隻有為別人花費它們,我們的生命才會開花。)

2. 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段話,看看能讀出什麼?“它們”指的是什麼?

3.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春天花滿枝頭,為人們帶來清香。到了秋天,碩果累累,可供人欣賞和品嚐。那麼,我們人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生命開花呢?(為別人付出自己的愛、同情、精力、時間)

二、 精讀課文,深入感悟“生命開花”

1. 同學們,巴金爺爺的一生就是開花結果的一生,巴金爺爺把更多的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花費在了別人身上。巴金爺爺的“愛”就在這書信的字裏行間。現在,請你用發現的眼光去閱讀書信前3個自然段,看哪些話語深深地打動了你,邊讀邊圈畫。

2. 指名讀第1自然段。

(1)兩個“!”。第一個感歎號是“一大堆信!”第二個感歎號是“好不熱鬧!”看出巴金老人讀著家鄉孩子們的來信,仿佛有一群孩子圍在他的身邊,你一言我一句說個不停,不時傳出陣陣歡聲笑語。從兩個感歎號中,品讀出巴金老人的高興之情。

(2)“溫暖”。包含著一份感動和感謝之情。家鄉孩子的來信,勾起了老人對家鄉的思念,孩子們可愛的小臉、真誠的話語,讓老人感動,覺得心裏熱乎乎的,這種感覺就是“溫暖”。

(3)小結。巴金老人遠離家鄉,長期遭受著病痛的折磨,孩子們那一句句親切的問候,美好的祝福,熱情的邀請,深深的敬仰,真誠的企盼,深深感動了他,讓他覺得溫暖。

3. 書信的第2自然段中,你又找到了哪些蘊含真情的詞句?你讀出來,說說你的理解和感受。

(1)“怎麼辦呢?無論如何,我不能使家鄉的孩子們失望,我終於拿起了筆。”對一位患病的老人來說,拿起一支筆的感受,如同在提千斤重的東西,這是我們正常人無法想象和體會到的。但他在病魔的折磨下仍然堅持創作。他寫作時連筆都拿不穩,有時剛寫幾個字,手指就動不了了,要橫橫不出來,要撇撇不出去,老人隻能用左手去推右手。同學們,是什麼給了巴金爺爺力量?因為巴金爺爺的心裏裝著這些孩子們,是他們給了巴金爺爺這樣頑強的動力。孩子們手裏捧讀的是一封凝聚著濃濃的愛的信,因為上麵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都飽含深情;這是一封令人感動的信,因為上麵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都是老人忍著病痛寫下的。

(2)“我多麼想看見你們天真的笑臉,多麼想聽見你們歌唱般的話語。”連用了兩個“多麼”,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份愛,這份願望是非常強烈的。巴金爺爺是那麼想念這些孩子,如果不是身體原因,他一定會來到孩子們麵前,和他深愛的孩子們見麵。家鄉是巴金老人日思夜念的地方,孩子們的來信勾起老人深深的思念和濃濃的鄉情,他思念著家鄉的一草一木,思念著家鄉的人們。老人心中一定還有許多許多的願望,用上“多麼……多麼……”說一說。

4. 是啊,巴金爺爺對家鄉孩子的愛是深厚的,他對孩子們的這種深情的愛滲透在字裏行間。哪位同學願意把第3自然段讀給同學們聽聽,讀出巴金爺爺對孩子們濃濃的愛。

(1)“不要把我當作什麼傑出人物,我隻是一個普通人。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這種感情。我今年87歲,……我思索,我追求,我終於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自己讀一讀這段文字,看看巴金爺爺明白了什麼?(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