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3:她把雪比作柳絮,柳絮是輕盈的,寫出了雪飄舞時的優美和輕盈。

師:所以,他覺得這兩句都是佳句。那麼寫這篇文章的人覺得誰的好?

生:(齊說)謝道韞。

師:為什麼呢?好多同學在讀“即公大兄……”為什麼讀這一句?

生4:這句話是介紹謝道韞的,謝朗一句都沒有介紹。

師:介紹了她顯赫的身份、地位,專門做了補充介紹,那可見寫這篇文章的人恐怕更看重謝道韞,覺得她的那句話更好。你們認為呢?

生5:謝朗隻是寫了雪顏色很白,是靜態的;但謝道韞寫到飄舞,是動態的,讓人眼前出現飄舞的畫麵。

師:換句話說,謝朗的那句僅僅是形似,而謝道韞的這句卻神似。謝道韞抓住了雪飄舞的神韻,所以大家覺得這一點上更勝一籌。所以,後人對於謝道韞的才華幹脆冠之以“詠絮之才”,後來還把“詠絮之才”用來指女子的才華。(板書“詠雪之才”)

【點評】在這個環節中,文本學習進入一個重要階段——了解人物形象。此中有《世說新語》及其《言語》《文學》門類知識的介紹,也有“歸門”的道理之辯,更有謝朗和謝道韞“佳語”的賞析。當然,稀有的是教者的教學智慧——仿央視綜藝節目“開門大吉”,請學生上台開“門”;可見教者機智地抓住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上適時地有意激趣。

師(出示並讀PPT):無論是言語出色的謝道韞,還是在瞬間接受到問題時做出及時反應的謝朗,他們在言語中展現的智慧僅僅源自於天資聰穎嗎?

生1:不一定是天資聰穎,和他們的勤奮努力也是分不開的。

師:你從哪兒看出來的?(生答猜的)還有沒有別的想法?

生2:我覺得還有細致地觀察,通過自己的觀察,他

課例展台

們能很形象具體地說出雪像鹽,像柳絮。

師:他們有很細致敏銳的觀察力。我想這個原因有好多好多,我們到文章裏找一找,看看在這篇文章裏,我們能不能找到一些他們智慧的緣由。

生3:有可能是謝太傅他們的教誨。

師:你怎麼感受到的,用文章裏的證據。

生3:與兒女講論文義,因為分析了文句的妙處,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句子。

師:寒冷的冬天裏一家人聚會,你們通常會講什麼?

生3:談天說地。

師:吃的、玩的、我們的生活。而這家人坐下來,家庭聚會時聊詩文。所以,我們感覺到這份詠雪之才,很有可能源自於書香門第,這樣的浸潤讓他們具有了慧心。(板書:書香門第之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到文中去找。

師:我再給點提示。(出示PPT並讀謝太傅簡介)大將軍同時也是個大文豪,我們小學有沒有學過這麼一首詩,與我們秦淮有關的《烏衣巷》,裏麵有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裏的“謝”就是指謝安,“飛入尋常百姓家”說明謝安不是個尋常人。這樣的一個大將軍、東晉名士出現在眾人麵前,應該是這樣的吧。(教師模仿,晚輩們,我們來討論一下今天外麵雪像什麼?稟告叔父,……請叔父賜教)謝道韞和其他的子侄輩亦是如此。在這篇文章裏,我們看到這種氛圍沒有?

生:沒有。

師:在謝朗、謝道韞的回答裏有沒有誠惶誠恐的稱呼語?什麼原因使得他們思維的火花迸發出來?

生:因為謝太傅平易近人。

師:家庭具有了和睦、寬鬆、自由的氛圍,晚輩們智慧的火花迸發出來了。(板書:家庭氛圍之樂)還有“大笑樂”,作為故事中最重要的評判人,謝太傅有沒有評價誰說的好?誰能說說他為什麼笑而不評呢?

生:先是默許了謝道韞的詩好,又不打擊其餘人的自尊心。

師:保護了謝朗的自尊心,否則下次謝朗就不敢說話了。還有可能覺得,隻是一次家庭聚會而已,孩子們能有這樣的思維,我已經覺得非常欣慰、非常開心了。所以,謝太傅不單用他的胸懷營造了歡樂祥和的家庭氛圍,而且在對晚輩的教育中,還擁有了極其高妙的智慧。(板書:家庭教育之智)有的人說,家庭教育是人成長的關鍵。的確,充滿智慧的家庭教育可以成為我們人生路上的寶貴財富。現在,捧起書來,我們再把這篇文章讀一下,如果有的同學已經會背了,試著背一背。

[點評]在這個環節中,文本學習進入一個高潮階段——找尋教育智慧。教者引領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已知中進行質疑探究,教者的智慧首先在於質疑探究始終圍繞文本進行,也始終圍繞編者的編寫意圖進行——教材導讀中有閱讀提示“從謝家的聚會中,你能感受到什麼樣的家庭氣氛?”教材“研討與練習”一中有“《詠雪》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樂’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其次,教者的智慧還在於適時提供了探究的資料、課堂上的精彩模仿及與今天我們普通人家的家居生活比較的體驗。在教者的循循善誘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隨之螺旋上升,“詠雪之才”的誕生是教育的智慧:書香門第之慧、家庭氛圍之樂、家庭教育之智。

三、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會了拿到一篇文言文,應該怎樣去讀準字音,怎樣去讀通、讀懂文章的意思。帶著今天的學習收獲,我相信同學們在學習第二篇《陳太丘與友期》的時候,一定會更加順利。

【總評】不知不覺,我們的生活節奏就快起來了,語文教學也是如此。課改之初,也確實針對“少、慢、差、費”的語文教學現象做過矯正。可是,一不小心,有時候又走上了語文教學的“快車道”,強調課堂容量要大,強調課堂節奏要快,強調專業術語要盡快教給學生等等。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不顧教材、文本及學生的特點,一味地強行要“快”,某種程度上講,那無異於是把學生推向越學越厭學的境地。

當下,一線教師在反思教學行為,進一步研究落實修訂後的“課標”精神及教材編者意圖,力求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長效。南京市中華中學呂莉老師在南京市範圍開了一堂文言文閱讀教學示範課,我以為呂老師執教的《詠雪》是一堂相對“慢”而高效且長效的文言文閱讀課。在一節45分鍾的課堂中,呂老師隻選擇教一篇短文,而我所聽課中,相當多的老師是把《陳太丘與友期》也上完了,呂老師的課堂隻針對一課,也夯實了一課,學生收獲頗豐。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呂老師都處理得當,且娓娓道來,節奏的把控急徐有致。而麵對新授的嶄新的文體文言文,呂老師更是能耐得住性子,根本沒打算一股腦兒把文言文學習的那些專業術語馬上教給學生。(大多數的課堂是“交給”,而不是“教給”。)我想,呂老師一定認為:文言文學習剛打了個頭,等你們有了感覺,有了興趣,再慢慢來吧!

基於此,我們的文言文起始教學,還是“慢”一點吧!

(課堂實錄由周正梅老師根據錄像整理)

(呂莉,南京市中華中學;周正梅,南京市秦淮區

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