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3:謝太傅在一個下雪日舉行家庭聚會。

師:這句話當中有沒有理解文意上的難點?

生3:“內集”比較難。

師:那你怎麼翻出來的?

生3:看下麵的注解。

師:聰明!你教會了同學們一個方法,當我們拿到一篇文言文,裏麵有些詞語的含義不明白的時候,可以首先看一看注解裏有沒有給我們提示。對於這個詞語,有沒有同學有別的方法找到答案?

生4:用拆詞法。“內”就是裏麵的意思,“集”就是集會。

師:就是在裏麵集會?

生4:是在家裏集會。

師:你把它引申為家裏集會。非常好。這就是同學聰明的地方,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尋求注解的幫助。我們慣常用的一些方法也是非常好的方式。現在我們知道,“謝太傅”是活動召集人,“寒雪日”是時間(天氣),“內集”就是他們在做什麼。這句話現在會讀了嗎?(生齊讀)

師:我們掌握了通過注解明了文章的方法。誰再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PPT出示:“與兒女講論文義”)

生5:與兒子女兒談論詩文。

師:談論詩文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5:注解有,“講論文義”就是談論詩文。

師:“兒女”這個詞呢?剛才她說是兒子和女兒,我有疑問了,文章結尾那兩句話和這句話不就矛盾了嗎?謝道韞是兄長的女兒,謝朗是兄長的兒子,他們是侄兒侄女,怎麼開頭是和自己的兒子女兒討論文義呢?那這個兒女還能不能從字麵上去考慮了?(生搖頭)我們得結合上下文的文意。(板書:“子侄輩”)所以要想讀通文言文的文意,我們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讀,去猜讀。但是不要忘了,有些詞語的含義還要關注上下文,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對文意的解讀不出現偏差。好,我們把這句話讀一下。(生齊讀)

師:這一句呢?(出示“未若柳絮因風起”)

生6:宛如柳絮隨風飄起。

師:你把“未若”翻譯成“宛如”,同學們認為準確嗎?先是謝朗說,把鹽撒向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謝道韞接著說,宛如柳絮……你們覺得這個和上文的語境是否貼合?有沒有其他的理解?

生7:這裏的“未若”應該是反駁上麵一句詩的……

師:至少是對上文的一個小否定,就是你說的不夠好,我覺得應該更像什麼,那這個“未若”你怎麼解釋?

生7:不如比作。

師:“未若”就是比不上,你剛才的這個比方比不上我這個比方,我覺得還不如把雪比作柳絮隨風飄舞。同學們,你們讚同哪位同學的觀點?(生都讚同後一位同學的觀點)

師:考慮到上下文的文意,才能精準地解讀文言詞語的含義。我們所有同學解釋這句話的時候,都有一個字沒有解釋出來,偏偏這個字“因”注解告訴我們了。你們看到這個注解了嗎?把它放進去試試看。

生:(齊)我覺得還比不上柳絮憑借風飄起。

師:有什麼感覺?和剛才柳絮在風中飛舞相比哪句好?

生7:原來的好。

師:加了“憑借”以後覺得不生動了,哪個對呢?很顯然,如果我們在文言文中需要解釋“因”這個字的時

課例展台

候,我們得知道“因”是“憑借”,但是放在句中就不生動,也就是沒有美感了,所以把這句話說成“柳絮在風中飛舞,隨風飛舞”,這樣就有詩情畫意了。我們一起把這句話讀一下。(生齊讀)

師:在我們這一番集體努力之後,大家有沒有發覺,這篇文章中的很多詞義我們理解得更加準確了。帶著對詞義準確的理解,我們再把這篇文章讀一遍,看看是否可以讀得更加流利。(生齊讀課文)

【點評】在這個環節中,教者指導學生學文言文要讀通、讀流利,關鍵在理解文意。理解文意有整體把握——複述故事;也有難點詞語意思的揣摩理解。在師生的交流中,教者又不露痕跡教給了學生揣摩理解詞語意思的多種方法——結合注解、結合上下文語境、結合生活體驗和文章的實際需求(給人美感),猜讀文意。可貴的是,教者在分析理解“謝太傅寒雪日內集”一句的意思時,雖提到了“注意停頓”的朗讀要求,但教者並沒有以此介紹一通關於文言文朗讀停頓必須注意的事項。尤其值得讚賞的是,教者始終都小心地在保護著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地在鼓勵學生往理解文意的前方“走一步,再走一步”;因為對於初讀者而言,文言文的學習熱情真的太脆弱了,太需要保護、太需要培養了。

師:非常好。同學們已經能夠流利地把文章讀出來了。同學們,對於這樣的一篇文言文,我們在讀準了文章的字音,讀通了文章的意思之後,這篇文章是不是就完成學習了呢?現在我們來做個小遊戲。(PPT出示:《世說新語》介紹)。教師朗讀並請同學們看一看。(PPT出示:如果把《詠雪》歸入上麵的某一個門類,你們想把它歸入哪一個門類呢?)請你選擇一扇門,然後告訴大家,我為什麼要選擇這個門類。

生1:我選“文學”這扇門,因為文章本身是寫謝太傅召集兒女講論詩文的事情,所以我認為是“文學”。

師:你認為這篇文章的事件是講論文學的事情,所以歸為“文學”一門,讚成的請舉手,有沒有他的支持者?其他同學可能有別的想法。

生2:我覺得應該把《詠雪》歸到“言語”門類裏,因為謝太傅召集他的子女本身是為了召開家庭會議來談論詩文,這時突然下起大雪,謝太傅才想到這個話題,問了侄子侄女,所以我覺得應該屬於平常的一些言談。

師:讚同她的舉手。我觀察到一個細節,剛才有些同學立即就把手舉起來了,還有一部分同學猶猶豫豫,不太敢舉手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現在集中點就是究竟歸於言語門還是文學門。(PPT出示:《言語》《文學》介紹)現在我們把《詠雪》歸入哪一門?

生:(齊說)“言語”。

師:為什麼?請用課文裏的話回答我。

生1:在下雪的情況下,謝太傅提出了雪像什麼的問題,兒女們回答得很好。

師:句子不多,一人隻說了一句,但你覺得是佳句,那請問好在哪呢?

生2:形象地寫出了雪十分的白。

師:白,就是從色彩上,鹽顏色上和雪挺像的,謝朗的句子寫出了相同的特征,所以你覺得挺好的。那謝道韞的好在哪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