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原生價值與教學價值
備課天地
作者:成雲雷
文章一旦進入語文教材,其價值就要發生變化,除了繼續保留原有的傳遞信息的原生價值之外,還擔任著“如何傳遞信息”的“教學價值”重任,這也是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下麵,筆者以《黃山奇鬆》為例,談教材的原生價值與教學價值。
【案例一】三年前,我曾執教過《黃山奇鬆》一課,並展示了一節公開課,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是導入新課。首先,引導學生回憶課文《九寨溝》,並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感受;接著,利用課件欣賞黃山“四絕”風景,也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概括黃山給我們的感受;最後,過渡到課文中的一個詞“情有獨鍾”,再引出課題並質疑“黃山奇鬆到底‘奇’在哪裏?”
第二環節是自主研讀,體會奇特。
第一部分:分小組朗讀課文,討論黃山奇鬆“奇”在哪?然後是交流彙報。學生分別交流了“位置奇”“形態奇”,重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黃山奇鬆的形態特點,並指導感情朗讀最後一段,加強體會黃山鬆形態“奇”的特點。
第二部分:觀看錄像,介紹奇鬆。先讓學生觀看奇鬆的錄像,然後再以黃山鬆的身份進行“自我介紹”。在學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朗讀描寫“迎客鬆、陪客鬆、送客鬆”的語句,加深理解這三種鬆樹的特點。
第三部分:理解了黃山鬆評價之高的原因後,再次通過朗讀感受迎客鬆外形的奇特。緊扣“優美、遒勁、飽經風霜,鬱鬱蒼蒼”等詞語,其中通過資料充分挖掘“飽經風霜”一詞的內涵,加深對“代表、象征”的理解,然後帶著讚美、敬佩之情再次朗讀這段文字。與此同時,也捎帶了一個仿寫練筆,“從飛行整齊的大雁那裏,我認識到了紀律的可貴;從黃山奇鬆那裏,我學到了……”
第三環節是總結回顧。教師用優美的語言總結全文,“是啊,黃山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奇特的黃山鬆。黃山鬆便展現著千姿百態,將黃山裝點得更加神氣、更加秀美。‘黃山不無峰不石、無石不鬆、不鬆不奇’,因而我們將黃山這一獨特的鬆樹品種冠名為‘黃山奇鬆’”。
【案例二】隨著對語文課程的不斷學習與理解,這學期,我再度執教了《黃山奇鬆》,找到了另外一種教學設計。
一、 理解題目,感知課文
教學伊始,指名讀課題。教師問學生本文要介紹的是什麼?帶著這一問題,快速瀏覽課文,引導學生明確本文重點要介紹的是黃山的奇鬆。接下來,分小組合作朗讀課文,相互交流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並盡可能在小組內完成,實在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大組交流。緊接著,教師提問:“這篇課文作者是向誰介紹的?默讀課文,畫出相關詞語。”學生通過默讀找到“人們、遊人、遊客”這些詞,知道了課文是向遊人介紹的,向不了解黃山奇鬆的人介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