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課堂成為兒童語文學習的原野(3 / 3)

當我們在強調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時,不是追求標新立異,而是回歸原點,捍衛常識。這個原點在於學生學語文,一切從學生學習、成長的需要出發。而常識在於“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沿著這樣的路徑行走,讓課堂成為兒童語文學習的原野。

《索溪峪的“野”》一文,通過對索溪峪綺麗風光的描寫,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喜悅的心情。課文緊緊圍繞題目中的“野”字展開,先概括敘述索溪峪風景的特點,然後分別從山野、水野、動物野和遊人野等四個方麵進行具體描寫。

在教學中,薑樹華老師基於兒童立場以及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堅守語文教學的本位,引導學生在短短的一節課中,緊扣“野”字疏通文脈,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語言,在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運用的過程中習得方法,真正做到了得言、得意、得法。整個課堂教學的裁剪與定位恰到好處,既不拔高超前,又不簡單膚淺,使得這節課簡約而不失精致,簡化而不失精彩。

一、 精選教學內容,關注語言形式——得言

詩人歌德說過:“內容人人看得見,形式對於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薑樹華老師是一個善於發現這個“秘密”的人。他有一雙慧眼,總能敏銳而準確地捕捉到課文獨具特色、又豐富多彩的言語形式,諸如關鍵的字詞標點、精美的句段、精巧的謀篇布局、精彩的描述手法等。他不僅善於捕捉,並能以此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在感受漢語表達技巧的藝術感染力同時,獲取語言規律,積累語用經驗。

1. 對精妙詞語“野”的把握。“野”是文章的題眼,也是全文的“神”。對這個高度凝練、表現力極強的字,薑樹華老師有“較真”之功,有“糾纏”之術。課一開始,他就帶領學生抓文路,初感索溪峪的“野”;接著,品讀詞句,體驗索溪峪的“野”;最後,叩擊文眼,體會作者心中的“野”。通過對字詞的仔細品析,含英咀華,想象作者腦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筆中意,還原作者的思維過程,體會作者思維的準確性、深刻性,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引

名師新課

特級教師 郭學萍

向更深、更高處。

2. 對精美段落“山野”的著力。薑樹華老師的課堂教學就像一篇行雲流水的散文,流暢自然,詳略有致。在帶著學生學習“山野”這個段落時,主要通過“品”、“讀”的方式,感受山的驚險、磅礴和不拘一格。句段之所以精美,或是用了恰切的修辭,或是細膩的描摹,使景物栩栩如生,如臨其境。這些內容,是最具語文性的內容之一,是學生收獲語文體驗,進行語言實踐的好素材。整節課薑樹華老師一直帶領著學生,在文字的河流裏涵泳、遊曳,習得文字之味。

3. 對特殊標點“引號“的關注。標點也是言語形式的有機組成部分,因為各種標點符號在文章中都能參與情感表達。問號的情緒急切,感歎號的情思奔放,冒號的情味蘊蓄、省略號的情感舒張……各種標點符號都是一種情感載體。尤其是一些特殊的使用巧妙的標點符號,對表情達意具有特殊作用。薑樹華老師在教學中不僅注意到了課文標題中引號的用法,還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再三強調:每一處標點、句式都飽含著作者的智慧。

二、 注重品味賞析,滋養人文精神——得意

語文學科的本位是對言語形式的玩味感悟,以及對言語形式背後價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悅納。因此,選擇了恰當的教學內容後,在課堂上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親近言語形式,品味言語形式,賞析言語形式,從而摸索語言規律,獲得言語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

1. 在誦讀中感悟。“誦讀”的要義,在於把“寫在紙上的語言變成活的語氣”(朱自清),在於把“原汁原味”的氣韻聲調、思想感情傳達出來,在於“得他滋味”(朱熹)。細品薑樹華老師帶著學生品讀“山野”的那個部分,你會發現他在指導學生誦讀時的用心:讀出畫麵感,讀出抑揚頓挫,讀出山勢的驚險和磅礴,讀出那份隨心所欲的美,從而達到“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勸心”的程度。也隻有這樣,才能在整體上把握文章的靈魂和意蘊,從而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

2. 在想象中感受。葉聖陶先生曾說:“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目的無非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要達到這個目的,不能拘泥於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索溪峪的“野”》教學過程中,薑樹華老師不斷強調學生要讀出畫麵感,這就是訓練學生把抽象的文字符號,通過想象變成形象的畫麵,在不斷的想象中,體會到索溪峪那種原始的自然的美,從而對自然產生敬畏之情,並因此產生親近自然,保護自然之心。

3. 在討論中揣摩。品味語言,尤其是一些飽含深意,使用精當的語言,須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思考與揣摩,破解語言密碼,洞悉語言的妙處與語言背後的深意。薑樹華老師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也是充滿創造力的課堂。他就像一位高明的渡者,他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渡過文本這條河流。在他的課堂上,學生是歡暢的,學習的過程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動。學生在獲得言語智慧的同時,感知和悅納言語形式背後的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三、 強化導學結合,教是為了不教——得法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閱讀課就是要通過這個“例子”,教給學生清晰明了的語文知識,發展學生的語文智能。葉聖陶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須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薑樹華老師的課堂教學,時時、處處都體現並實現著這一目標。

1. 借助活動導學,教給學生自學步驟。本課,薑樹華老師通過導學單的形式對學生提出自學步驟和要求。第一張導學單:瀏覽課文,用“ ”畫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探究作者這樣行文的智慧。第二張導學單:默讀第2自然段一分鍾,用“ ”畫出概括山“野”的句子,看看有沒有新發現。第三張導學單:選擇第3~5自然段中的一個段落,自主品讀,並結合相關語句體會作者的表達智慧。三張“導學單”就像三根拐杖,把學生一步步引向教師希望他們抵達的地方。

2. 運用學法遷移,進行讀寫結合訓練。指導學生自覺地進行遷移學習,形成一種“舉一反三”的學習模式,這不但符合思維經濟原理,而且也將對隨後的學習產生事半功倍之效。這種遷移性學習,開始是由教師指導,而後通過學生不斷訓練,掌握其方法,逐步形成獨立的遷移能力。薑樹華老師在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安排了寫法遷移訓練,讓學生學習課文中細致描寫的方法,想象索溪峪的樹林、雲霧、瀑布等各種景物的“野”,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學會表達。

3. 教是為了不教,掌握自能讀書方法。陶行知對教學改革的主要看法是:“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學習怎樣學習”。車爾尼雪夫斯基也曾指出:“學校的教育是暫時的事情,而學習則是應當終身進行。”這些都是對學法指導重要性的再認識。學以致用,學是為了用,課文學習完之後,薑樹華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課後讀著名作家峻青的一篇文章《難忘的索溪峪》,把課堂教學中學到悟到的各種學習方法有機地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薑樹華老師在實施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在層層深入的思考中,讓學生進入那個用語言呈現的鮮活的、豐富的世界,因文而有感,因感而欲言,因言而得意,因意而悟道,因道而成人,讓課堂成為兒童語文學習的原野。

(薑樹華,江蘇省特級教師,如皋市安定小學校長;郭學萍,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市鼓樓區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