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剛才我們一起探討了李時珍的事例,是抓住關鍵詞句來體會李時珍的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下麵愛迪生、齊白石的事例,老師想請兩個小組按照這種學習方法分別來為我們講解一下,這兩個事例能說明作者提出的觀點嗎?為什麼?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哪一個小組先來交流愛迪生的事例?

(第5小組四人彙報——)

生:我們小組從“迷戀”這個詞中體會到愛迪生對電學實驗研究的熱愛,我想如果不是這樣的癡迷,他也不會擁有一千多項發明專利權。

生:我來補充,我們還從“一千多項”感到很震驚,因為愛迪生從小並沒有上過正規學校,我想他在研究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

生:我還從“孜孜不倦”看出他一生都在研究。

師:那“孜孜不倦”這個詞你理解了嗎?

生:孜孜不倦就是勤奮努力,不知疲倦。

師:你能例舉一些愛迪生相關小故事加以說明嗎?

生:我知道他發明白熾燈的時候,先後用鐵絲、頭發絲等做燈絲,經曆了若幹次的失敗。愛迪生在他年老多病的情況下還堅持做實驗,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師:還有哪一小組想對這個小組進行補充的?(第8小組補充,略)

師:哪一小組來交流齊白石的事例?(第10小組彙報)

生:從“他的畫室裏,掛著他用以自勉的條幅:‘不教一日閑過。’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堅持每天作畫三幅”中的“不教一日閑過”,我感受到他對藝術的執著的追求。

生:我從“數十年”,感受到他從沒有停止過。

生:從晚年還“堅持每天作畫三幅”,我感受到了堅持不懈的精神。

師:是啊,齊白石的事例同樣證明了作者的觀點:“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點評】三位名人事例的學習,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理解感悟,既避免了教學的單一、枯燥,又給了學生一個自我展示的機會。《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第三學段目標,尤其關注“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因此,正確掌握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是有效教學的首要前提。而這堂課,教師顯然依據了文本的特點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同時又引導學生發現、感悟表達方法和語言特點,注重了表達方式的訓練,體現出說理性文章教學的鮮明特征。

三、 舉例延伸,拓展認識

師:課文為我們例舉了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的故事,他們所處的年代不同、所在的國家不同,所從事領域不同,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精神: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同學們,書上隻講了三個典型事例,你們還知道哪些名人故事呢?課前我讓大家搜集一位名人或者身邊的事例,下麵就請你們把自己搜集的資料介紹給大家。

生:富蘭克林經過長期觀察、研究,終於發明了避雷針。

生:諾貝爾一生從事炸藥研究,即使被炸得鮮血淋淋,還是沒有停止過研究。

生:談遷經過20多年的奮鬥,完成了明朝編年史巨著《國榷》。

生:我們班秦越同學從小刻苦練習樂器,哪怕不吃不喝,也要把曲子練熟。

生:徐馨月是我們班的驕傲,她勤奮刻苦,終於在省兒童繪畫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點評】語文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應溝通課內外的聯係,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課外按要求去搜集一個事例,然後到課堂上與大家一起交流。我想:通過這項語文實踐活動,學生不光可深化對滴水穿石啟示的領悟,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師:我們講了這麼多故事,概括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

師:從“古今中外”一詞,可見作者列舉的事例是經過認真選擇的,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這也是我們寫說理文的一種寫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