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中年級習作素材的發掘和積累(2 / 2)

三、 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廣泛積累

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別人是怎樣積累寫作素材的,我在指導他們閱讀時提出“三要”:1. 要有書可讀。設立班級圖書角,放些圖文並茂的圖書吸引學生,擴大了閱讀麵。2. 要摘錄語句。設立一個“好詞好句”記錄薄,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句或片斷摘錄下來,和同學互相傳閱,互相欣賞,教師定期檢查。3. 要學會仿寫。仿寫可以提高學生用詞造句、布局謀篇的能力。在訓練學生仿寫時,我提出了“三不”的要求:①不將原文內容改頭換麵。②不照抄原文的特定環境的詞句。③不將原文的人或事物生搬硬套。我要求學生仿寫的是別人的布局謀篇和寫作手法,仿人家用得優美生動的詞語,仿方法不仿內容。寫作時,我班沒有一個人在仿寫作文時照搬原文內容的。

四、 激活學生的想象力,自由表達

想象往往會給三年級學生帶來很好的寫作素材。三年級的教材中安排了許多看圖學文,我利用圖畫去拓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利用文章去發展他們的表達能力。怎樣才能訓練他們的想象能力呢?我抓住學生愛畫畫的特點,收集他們的作品,一一貼到黑板上,讓他們互相交流、討論、評析,引導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編成小故事講一講,然後把它寫下來。這樣的活動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大家紛紛對自己的作品展開豐富的想象。例如,陳嘉豪同學在自己製作的小紙船中放進一隻用橡皮泥捏成的小豬,寫出了這麼一個故事:“貓媽媽病了,不能出海打魚,小貓沒有魚吃,一個勁地哭。小豬決心幫助貓媽媽去打魚,它駕駛著小船在海裏打了很多魚,正想回家,卻認不出回家的路。這時,海裏起了大風浪,海浪把小船掀得快要沉下去了,小豬很害怕。正在這時,鯨魚先生一下子托起了小船,把小豬帶回了安全的海邊。小豬終於把魚給了貓媽媽,讓小貓吃上了魚。”一個互相幫助的感人場麵就這樣浮現在了人們眼前。為了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有一次,班上一位學生把校園洗手池裏未關好的水龍頭關好了,我叫同學們把這件事寫下來。按照常規,同學們會把這件事作為好人好事寫下來,這裏邊還包含著其他什麼道理呢?我點撥:這個同學為什麼要把流著水的水龍頭關掉呢?大家不約而同地回答:“水嘩啦嘩啦地流出來。”我故意說:“水嘩啦嘩啦地流出來,有什麼不好呢?”“太浪費水了!”同學們幾乎是同時叫起來。我點到即止,讓他們去思索,去選材寫作。結果,這次習作有6位同學寫出了批評不關水龍頭同學的內容,有的寫道:“浪費水資源的行為是可恥的,大家都要保護水資源。”有位同學還摘錄了一句話:“如果我們都隨意浪費水資源,那麼地球上最後的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

經過近一年的訓練,我班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得很快,學生能從多方麵去取材,習作字數一般都超過三百字。其實,習作素材就在學生身邊,隻要我們鼓勵學生用心觀察,勤於練筆,平時注意引導,習作時就有話可寫,有詞可用,有感可發。

(作者單位:山東省肥城市龍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