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中年級習作素材的發掘和積累(1 / 2)

小學中年級習作素材的發掘和積累

寫作教學

作者:劉帥

三年級學生的習作剛從看圖寫話而轉入要獨立構思素材的命題習作,一時還不大清楚怎樣組織素材去描寫事物和表達自己的感情。一直以來,我都將幫助中年級學生發掘和積累寫作素材,放在語文教學研究的首要位置上。

一、 開展體驗活動,接觸生活

生活是寫作的泉源。我鼓勵學生積極地投入生活,在體驗中去獲得從未學過的知識,去產生從未有過的感受。而這些,恰恰就是最好的寫作素材。

1. 體驗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樂趣。有一次,要求寫一件自己做的好人好事,竟然有很多同學都寫撿到錢包交給老師、扶老爺爺過馬路。於是,我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幫助家人或鄰居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要求事情一定要真實,最好能受到別人讚揚。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我讓他們把自己所做的事說出來,大家說得很精彩:“我奶奶一個人煮飯很辛苦,我幫她洗菜、洗碗,讓她坐下休息。媽媽誇我很懂事,很孝順。”“隔壁王阿姨的孩子小田手腳很髒,我幫他洗幹淨了。雖然王阿姨不知道是我幹的,沒表揚我,但我不是為了表揚才幫小田洗手腳的。以前,我也幫他洗過幾次了。”看來,這些同學真正感受到了助人為樂的滋味。我趁熱打鐵,叫他們把事情的經過寫下來。同學們寫得各有千秋,都很生動。

2. 體驗現在生活的幸福。我利用節假日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遊園活動、文藝彙演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在指導習作時,我有意識地講一講貧困地區的兒童是如何度過這些節日的,讓他們通過對比,感受自己的幸福。以學校舉辦的為災區人民捐衣、捐款活動為契機,教育學生珍惜目前擁有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好好生活。駱健生同學在日記中寫道:“從老師那裏,我知道世界上竟有這樣窮苦的學生。我多想把那些貧困地區的兒童帶回學校和我一起讀書,一起遊戲,讓他們和我們一樣快樂。”

3. 體現社會上的美與醜,增強學生對社會現象的判斷能力。在幫助學生搜集寫作素材時,我有意識地讓他們去貼近生活,去體驗,去判斷,從中辨明是非。例如,班上有部分同學看見負責洗廁所的阿姨就掩鼻而走。於是,我叫學生們到廁所體驗一下,如果沒有阿姨

的清洗,廁所將會怎樣?隨後點撥:阿姨雖然外貌不好看,但心靈很美,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又讓學生去看正在建設校功能室的建築工人的工作,去看成天隻顧打麻將的閑人,去分析小偷搶提包的行為,讓他們判斷善與惡、美與醜,並簡單寫下自己的感想。遊淑蘭同學是這樣寫的:“建築工人在陽光下幹活太辛苦了,為我們蓋成了一座高樓大廈,真了不起;躲在房間裏打牌的人看似很自在,但有什麼用?”學生的感觸雖然膚淺,但社會生活提高了他們的判斷能力,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二、 引導學生多觀察,搜集寫作素材

寫作離不開觀察,但觀察要講究方法,才能達到觀察的效果。為了寫好習作《放學路上》,我指導學生進行觀察三步走:①細致地全方位觀察;②耐心地抓特點觀察;③靈活地多角度觀察。放學路上有什麼?首先應細致地觀察學校的位置,道路的寬度、長度,車輛的型號和數量,人流量的多少,人、車的去向等,並記錄有關的數據,然後耐心地觀察車流的變化景象。最後,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什麼時候人多車多,什麼時候人少車少;人多時,車輛該怎樣走,車多時,人該怎樣走。從而提出自己的見解——或擴寬道路,或用校車接送等。經過指導,我再以《觀察大街上的一個人》為內容,讓學生寫作。同學們基本能將人的年齡、外貌、衣著、神態、行為特點寫出來。陳慧冰同學寫道:“街上人來人往,太陽曬得人們滿頭大汗。在馬路的中間,站著一位身材高大、兩眼威嚴,穿著一件白襯衣、一條牛仔褲,沒有戴帽子的叔叔,在指揮過往的車輛。汗水已濕透了他的襯衣,但他毫不在乎。有些車輛的司機向他點頭,有些步行的人向他招手。他滿麵笑容地向這些人點頭致謝。我想,他也許是一位休假的交警叔叔吧。不然,指揮車輛為什麼這麼熟練呢?”